浅论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2019-10-21 16:18冯明霞
青年生活 2019年27期
关键词:和谐发展人文精神以人为本

冯明霞

摘要: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创造社会的主体,也是社会精神的塑造者和传承者。新时代的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如何让他们拥有健康体魄、高尚人格、平和心态,不仅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对传统儒学的思想、道德、文化的学习,加强大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增强对社会、对他人、对自然的认知和责任。既体现了“大学之道”、“中庸之道”等传统儒家伦理,更突出了新时代的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人文精神

《大学人文基础》的教学目标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的品性达到博雅的高度,给学生的心灵进行洗礼。此门课程重在传达人类至高的心灵境界,如:人文精神、博雅、自由、平等、民主等等。在教师的悉心教导和教师言行举止的感染下。让同学们看到中国的现实社会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让同学们找回个性,丢弃追从;敢于用自己的言行争取自由和民主,哪怕是因此而被冷眼相对。只有通过自己努力才能得到自己所争取的。那时温暖的阳光将铺洒大地,万物复苏、春暖花开。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精神成人。在我国大学人文教育的缺失与重建日益成为众所关注的话题时,这显然是一门集思想性理念读物、学识性概念读物与常识性交流读物于一身的与众不同的教程。我们更有必要探讨什么是大学的理想与理想的大学。如果同学们明白真正的大学文化指向的不是物质欲望与满足,不是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每个学生的灵魂成长。到底什么样的大学人文教育方式与内涵才值得我们去传承?到底什么样的教育理想、自由精神、价值积淀、社会关怀、公民意识才值得我们去学习?这样问题的答案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德国著名教育家廉·冯·洪堡曾这样强调大学的灵魂在于学术自由———“高校的生存条件是孤寂与自由”,“惟有通过对学术的研究,与科学的交道,对整体世界的反思,才能培养出最优秀的人才”。

正如尤西林教授所说,“大学是现代人文精神制度性建设和生产的母体”。好的大学本来就应该是在对知识原理的追求和对道义价值的坚守这两个基本方面培养大学生,而这又恰好构成了知识分子的基本品质。但当大学本身成为权力主导下盲目扩张的受害者和自我膨胀的怪物,当大量本来只够格称为专业学校的机构洋洋得意地宣扬自己的本科身份,当原本可以专心钻研学问、努力自我实现的学生和大学教授被迫成为大专生和技能师傅,大学精神的载体终于荡然无存;当一个低端的人才市场迫使绝大多数的人面临重复性的、机械性的、高度专业化的、泯灭人性的就业压力,当这种压力制约了大学生的自由、尊严、好奇心与兴趣,那些本应在相对超脱的环境中继续培养的人格和学术品格也终于只能成为空中楼阁。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见所闻的种种所谓“大学”其实已经与值得学生骄傲的大学教育渐行渐远;真正的大学人文教育之关键其实并不在于在学校里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在于让学生们在未来离开校园后还能继续学会坚持什么、相信什么、追寻什么、怀疑什么,还能保持着某种独立的、自由的、批判的、创造的精神规范。

《大學人文基础》这门课程主要讲述了传统儒学的思想道德文化,以及这些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影响。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如:在学习中,让同学们知道诚信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一个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孔子说过“民无信不立。”诚信是每个人心中的美德,是一种品质,在我们这个人文社会,不管在哪一个方面,都要讲究诚信,诚信是福,一个拥有诚信的人不管在事业方面,还是在生活方面都会取得成功,所以诚信是一个人最为重要的一项方面。一个人只要讲诚信,别人才会赞赏他,尊重他,亲近他,在有困难时才会帮助他。否则,人们将不会信任他。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一个守信用的人往往会被他人所接应。诚实需要勇敢和谨慎,信用需要坚持和完善,只有做到这样,自己才能完完全全的是诚信的人。“信”源于“诚”,“诚”又因为“信”而更显真挚。中华民族的文化中“诚信”占有很大的比重。流放溆浦的屈原,放牧的苏武,捐躯的文天祥用他们的行为证实了对祖国的诚信。设计建设纽约摩天大楼花旗大厦的谢方里教授向世人证实了这一点。当他发现大厦的设计存在漏洞,大厦可能在狂风中被折断时,他毅然向市政当局提交了调查报告。一切的荣誉、金钱、掌声都似乎离他远了,但他却在广播中发出了真挚的话语:“我不乞求原谅,只求大厦能尽快加固。”平凡的话语感动了平凡的人,由于谢方里的诚信,他的工程师生涯得以延续。这才诞生了牢固性最强的世贸中心。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在同学之间的交往,在师生之间的交往中,你在摧残诚信的时候,也在不断拉大你与他们的距离,使他人难以再次信任你。中科院林德宏教授说,世界上最长的路是心路,如果彼此尔虞我诈,互不信任,心与心之间就隔着崇山峻岭;世界上最短的路也是心路,如果大家都以诚相待,开诚布公,心与心之间就近在咫尺,没有隔阂,人类社会就会和谐相处。社会上确实存在不诚信的现象,但是这股不正之风不应该在大学校园里蔓延,不应该被我们这些追求完美的大学生沾染。在《大学人文基础》这门课中,再一次接受了心灵的洗礼,为诚信做人奠定了基础。

作为一名大学生要有一个远大的目标,然后朝着这个目标去不懈奋斗。这是一门提高自我修养、道德情操的课程,它给同学们树立了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学习儒家思想、道德、文化,有利于提高和培养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让我们以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步入社会。习总书记告诫我们青年大学生“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奋斗本身也是一件幸福的事!”然而,我们有很多人在大学的校园里迷茫了。这些人之所以迷茫,归根结底主要是没有远大的志向和为之奋斗的明确目标。没有人生的目标,只会停留在原地。没有远大的志向,只会变得慵懒,只能听天由命,叹息茫然。想不让机会就这样溜走,不叫青春就这样逝去,只有靠志向和理想冲出迷茫的漩涡。一个没有目标的人就像一艘没有舵的船,永远漂流不定,只会到达失望、失败和丧气的海滩。成功者总是那些有目标的人,鲜花和荣誉从来不会降临到那些无头苍蝇一样在人生之旅中四处碰壁的人头上。人文基础课程,是文史哲的入门,旨在荡涤学生心灵,触动其精神内核,拓展其思想境界;而年轻人真正的成长,是让“精神成人”成为自我的内化和提升。不知道有多少成年人能无愧地宣称自己具有“一个正直、平衡的现代人的精神基础”,但在权威旁落、英雄失宠、小丑登台、灵魂缺席、肉体狂欢的时代里,当纯洁和天真没有成形的孩子们在歧路上找不到方向时惶然张望、面对激烈变故时无所适从,我们很有必要让他们诚实地面对过去的篇章。让他们拥有懂得了爱的心情,让他们沿着自己的人生走下去,直到未来。

好的人文教育,应该是从身边点滴小事、境遇与信息中获得的生活经历、生命体验和精神力量,是我们的个体尊严、社会契约、民族认同所在,是我们当下所容身的世界的合理性、法统性与公正性的题中之义。同时,在学习大学人文基础过程中,也培养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豪感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因素,是指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精神、价值取向、现实状况、未来发展等表示高度认同、充满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的情感。从这个角度说,《大学人文基础》这门课程,不仅仅是因为你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一个合格的成年人,更是因为你想成为一名真正的知识分子、一位真正的公民、一个真正将人类历史进步的价值谱系内化为自身德性的“精神成人”。

参考文献:

[1]马臻荣.大学人文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

[2]黄宝强.大学人文基础[M].同济大学出版社

[3]丁冬.大学人文[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徐一周.大学人文[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和谐发展人文精神以人为本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慢生活:快节奏时代的减压良方
加强校园人本管理 营造和谐育人氛围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背负十字架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