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庆庆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教育部门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为了更好地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还需要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本文主要针对高中数学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策略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式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抽象性内容比较多,学生学习难度相对较大。而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学习效率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不利于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当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模式充分运用于其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有效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一、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在数学教学当中,抽象性概念非常多,很多概念性内容学生学习和理解难度相对较大,从而影响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理论教学实际教学时,还需要将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充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通过生活实例将抽象化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降低数学学习难度。教师在选择生活实例时,首先应该仔细研究教学内容,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教学目标,再结合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生活实例,将数学内容与生活实例充分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减少学生对数学新知识的陌生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保证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在“函数周期性”相关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天体运动、年月日、季节、星期等周而复始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找出几个实例的共同特性,从而让学生对周期性有一个初步的概念。再将事物重复出现对应的关系与时间分别设置为F和x,通过探究F与x之间的关系,更好地理解函数周期性问题。通过这种由浅入深的方式,学生对函数周期性概念会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学习效率和积极性随之提升,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设置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高中阶段,很多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但是大多数学生对数学模型的建立相对比较陌生和模糊,加上本身面临巨大的高考压力,导致数学学习相对比较吃力。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运用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法时,还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與学生的需求,为学生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引导和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数学模型。在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保证教学情境尽可能真实,让学生更有代入感,同时,在教学情境当中,引导学生更好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更具参与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在“立体几何”相关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生活中有关立体几何的相关内容引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等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真实的教学情景,通过教学情景,抓住学生注意力。同时,通过真实教学情境,学生对立体几何的认识也能更加深刻和具体,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还能引导学生利用自身掌握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数学知识能力。
三、改变教学形式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在影响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当中,教学形式的单一落后属于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教师在运用理论结合实际教学方法时,还需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教学形式的缺陷,注重改变当前教学形式,将一些趣味性的、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运用多样化教学形式时,还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联系实际做好课堂转换,改变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在“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相关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关于直线与平面的例子,学生在思考之后,会给出类似“关门动作”“开门动作”“旋转门”“日光灯与天花板”“墙和电线杆”等,在思考过程中,学生思维将会被调动起来,这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演示,学生对直线与平面平行判断的相关内容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学是高中重要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除了理论教学之外,结合实际,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教学可以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设置教学情境、改变教学形式等方式,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模式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庞芳,崔虹云,吴云飞,et al. 物理前沿知识在教学中的实施策略和案例分析[J].林区教学,2017,12(3):81-83.
[2]闻晓佳.关于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化归思想的案例分析[J].考试周刊,2018,03(10):83-83.
[3]陈天宇. HPM视角下的高中数学教学优化设计例析[J].数学教学通讯,2017,14(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