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竹君
摘要:一部作品若作者自我意识太强,整体给人的感觉就是太过生涩、尖锐;若读者意识过强,又会使作品给人以平庸与平凡之感,故而二者须有最佳契合点。而作者读者意识和自我意识的有效契合于张爱玲大多数作品里得到了体现,也赋予了小说独特生命力,使张氏人生感悟好似血脉存在于体内,或隐或现,或喷薄奔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而本文则先对张爱玲小说中的自我意识的体现给予阐述,并在此基础上以《多少恨》为例,分析该作品中自我意识和读者意识的合作共谋,使我们对张爱玲的作品有更独到的见解。
关键词:张爱玲;自我意识;读者意识
张爱玲属于我国极具自我意识的作家,其特有的审丑趣味,对人性中的恶进行揭露,实现死亡之象展示,达到死亡之境建构,对爱情、亲情的消解,均使她的独特创作魅力得到展现。并且,她还属于一位读者意识非常强的作家,具备自身特定的隐含读者,符合她要求的读者需是有较强生活感的人,阶层性、时代性且有浓郁市民气息的,在生存与情欲里挣扎的众生,也就使得她的小说以叙事的形式来创作,对作者深层感悟进行灌注,并且又站在故事可读性、题材日常性、时代趣味性等多方面对大众读者进行引诱及投合,使大众需求得到满足。
一、张爱玲小说中的自我意识
(一)无自我意识的顺从者形象
张爱玲小说里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展现出了对现实的忍让而引起的悲剧,主要源于看事不明的人性弱点。如《连环套》里的霓喜一生都在动荡、安稳、动荡的循环下生存,以致于最后孤苦无依,苦度光阴[1]。霓喜的一生总共有过3个男人,在十四岁时曾被人牙子养母按照一百二十元的价格转卖至开绸缎店的印度人为妻,深受印度人的欺凌与侮辱,当生下一男一女后,地位仍未改变,随即被赶出家门,并且只允许他带走随身东西;后又跟了个五十七岁的开同春堂的窦老板,暂时获得了安定的生活,且在五年后为他生下两个女儿,但在窦老板逝世后,她又被扫地出门,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维持;后又跟了个英国人汤姆生,过了一段舒适惬意的日子,不过好景不长,英国人结婚了,给了她一张五千元支票将其打发,随后她带着六个儿女生活,孤苦无依。霓喜的一生,从未认真思考过自身命运,并未打算通过自身的努力来生活,精神处于麻木状态,并已习惯了吸附他人而生活。
(二)有自我意识的反抗者形象
张爱玲笔下女性个性均非常真实,部分作品中的人物角色即便她们过着稳定的平庸生活,不过并未选择一味忍让,而是选择挣扎,期望能冲破束缚,这刚好是男性权力社会为女性施加在灵魂上的女奴宿命的体现。
典型的即《半生缘》里曼桢本属于向往事业独立,敢于追求个人美好生活与幸福的女性,不过因和恋人世钧存在的一次误会,而陷进姐姐圈套,替姐姐生了个孩子,也使姐夫的兽欲得到满足,让二人一生姻缘随之错过[2]。同时,她的姐姐曼璐还强迫她嫁给姐夫,在这个一夫多妻制属于十分常见的事情,不过对曼桢这样憧憬与渴望新生活的女性来讲无疑属于一种侮辱与伤害,当孩子生下后,她立马从姐姐家逃离,过上了离群索居的生活,期望能平安度过一生。不过一次偶然机会里得到了儿子病重且姐姐病逝的境况后,为了儿子她竟又回到了姐姐家并且嫁给了那个轻薄他的衣冠禽兽。不过最终曼桢还是提出了离婚,并迈上自食其力的生活道路,终止了这场悲剧。曼桢的怨是对命运不公的控诉,以及无奈下的主动承受及认输。虽最终找回自我,回到了正规生活,不过整个过程的曲折性将现代文学里怨妇形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二、张爱玲小说中的自我意识与读者意识——以《多少恨》为例
《多少恨》主要由张爱玲电影剧本《不了情》改编,属于文学/电影不同文体的双重互涉,最终衍生而来的一部通俗小说。《多少恨》题记里,张爱玲这样表示到:我对于通俗小说……因此我是这样的恋恋于这故事……。《多少恨》属于张爱玲小说里唯一写了题记的作品,而序、题记等是进行作品自我评价、自我阐述的一种方式,在某方面来讲可以说使接受美学上所讲的第一读者,其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奠定接受的基础。《多少恨》的写作实质为一次充满“读者意识”的尝试,其中张爱玲“读者意识”十分迫切,但“自我意识”更执拗、强烈,压抑困难。
第一,《多少恨》里的“自我意识”经主观化的隐含作者及叙述者给予展现。整个小说一开始即是“整个的……千百倍”的电影院开头,叙述者先是对现代电影院进行主观分析,且将其看作“王宫”,不过实际上其属于脆弱的“玻璃杯”,其中冷落的穿堂也不得不让人联想“宫怨”的画面,此类叙述将叙述者立场给予了明确,促其明白现实的脆弱并了解历史的虚无与悲剧。叙述者提醒读者他的叙述会将读者引至不堪一击的虚幻世界。叙事者的该立场属于一种基调在整部作品中均得到了贯穿,其笼罩性与多次强调,使作者“自我意识”结构层得到了有力支持。第二段里,叙述者直接通过“悲剧人物”的字眼来阐述家茵的形象,并已确定了将其描述为一个悲剧人物,此处就并非暗示而属于宣称。
第二,《多少恨》里作家自我意识表达呈现出独具特色的意象中。小说里张爱玲借助镜像来进行爱情无奈、亲情丑陋的表达,通过镜子的返照,凸显人生虚无本质。张爱玲认为爱情好似水底珠玉,有一种哀艳的光。作者在叙述时不停的提醒读者做观照,让读者主动远离小说里的世俗生活,反思生命本体,感受残酷现实生活,也就使得小说浓郁诗情增加,并且很好的将作者价值判断进行了传达。
三、结论
张爱玲通过才华横溢、丰富多彩的神奇之笔,游走在丰富奇炫的意象间,营造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将自身对人性的冷静且痛苦的思索进行了展现,小说中的自我意识与读者意识的合作共谋值得我们品鉴学习。
参考文献:
[1]陳丽.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探析[J].名作欣赏,2014(14):115-116.
[2]严军.试论张爱玲小说中女性自我意识失落[J].时代文学,2012(06):20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