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芳
摘 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倍受关注,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为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学科所特有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学科特点及其本身所蕴涵的文化特性和思想塑造性,为语文教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可行性。具体而言,语文教师要心存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对语文教材具有敏感性;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利用各种有利的教学资源补充和完善教材;引导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已不再局限于智能上的知识完备性,而把心智上的心理健康性也提上了日程。压力和竞争的不断加剧,使儿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世界的普遍关注。我国教育部也发出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期引起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及促进的广泛重视。
一、语文学科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赋予各学科全新的教学视角,也使教育专家努力地探寻各学科的学科特点及其教学形式。
语文学科在经历了“工具性”与“人文性”长期对峙的历史阶段后,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两者缺一不可的特殊性。由此也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必将是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因而,语文学科独特的学科特点成为了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材中所选课文是以“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为旨,其文化特性本身就具有心灵的碰撞与冲击,在进行心灵与心灵的交汇与融合中,恰当地施与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影响将是触及少年儿童内心深处的,其效果也将是事半功倍的。
另一方面,语文学科促进青少年儿童的交际能力并丰富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对学生在思想与观念上进行一次次深刻的洗礼。语文文本为心理健康教育预存着鲜活的素材,语文教学如能把其中所蕴涵的心理素材,内化为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那么教育的最大功用将在此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语文教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及途径
语文学科的独特性,为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先天的有利条件。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分两大类,一类属于认知因素(感知、记忆);一类属于情感心理因素(兴趣、意志、性格)。两类因素分别构成‘感知-思维-认知过程和‘感觉-情感-意志-性格-情绪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和谐统一,相互作用。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促进两大心理活动的协调进行,培养学生的心理适应性。” 因此,在语文学科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旨在使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有机地与语文课程融合为一体。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要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语文教师要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对语文教材具有敏感性。教师已积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层次认识和相关知识。然而,把这种认识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仍存在一定的距离。产生这种问题的关键是教师对语文教材缺乏应有的敏感性,教学观念仍禁锢在传统的教学思维定势上,这势必使语文教学失却了更多的光彩。语文教师只有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才能更好地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数语文教师都兼班主任工作,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都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在进行新课教学时,面对具有心理健康导向作用的教材,要有一定的敏感性,进而以教材为契机,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主观能动性,并为此而努力。
2.语文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利用各种有利的教学资源补充和完善教材。《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也明确提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有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敏感度,还需要语文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处理教材内容时,能恰当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例如,在教学完二年级课文《纸船和风筝》一课时,可以展开关于“如何交朋友、如何维护友谊”的大讨论,让学生在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同时,也对人际交往的方法与技巧有了一定的掌握,增进其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3.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是一个内化教育的过程,是‘助人自助、助人自悟的过程。”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并最终达到心理自救的效果。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说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它具有更大的开放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点,为學校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新的渠道。
三、结束语
在新课程背景下,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虽道远,语文教师更是任重,更应珍视学生作为人而存在的“人本”理念,在教学中体现出对人的关怀,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及健康的心理品质。由此,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将在潜移默化中有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林慧莲. 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践价值与操作策略[J]. 教育探索,2004,3.
[2]迟晓敏. 以课题为载体 在学科中渗透心理教育[J]. 现代教育科学,2003,6.
[3]丁榕. 心理教育是一个内化教育的过程——变“要他做”为“他要做”[J].北京教育,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