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帝
摘要:民族院校大学生既具有一般大学的普遍性又有民族的特殊性,对民族院校的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把握好一般性和特殊性,既要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方法的优势,又要不断结合新形势下少数民族发展现状,将优势与民族特色相结合,实现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随着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做好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不断分析新情况、新问题,通过综合教育方法,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前面临的挑战
当前,民族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主要表现是:
1、民族身份意识较强
毋庸讳言,民族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以西南某民族大学为例,该校在籍学生共有56个民族30000多学生,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比超过60%。在校少数民族学生具有较强的民族身份意识,民族身份意识是各少数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凝聚起的对本民族文化高度认同的一种文化心理特质。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风俗、行为习惯有着高度的认同感和执行力,来自不同背景、不同文化、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差异往往非常明显,这样的差异越明显,从侧面表明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身份意识越强烈。这种强烈的民族身份意识带来的则是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所表现的价值认知和行为方式与社会主流价值的偏差,受制于这种偏差的影响,各族学生在对待同一问题或事件时,往往难以形成同一的价值共识,同时也容易产生矛盾,这种矛盾又极易升格民族矛盾,造成不良后果。
2.宗教信仰较为浓厚
目前,民族高校中来自西藏、新疆的学生中有宗教信仰的学生占比较高,其中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宗教信仰相对比较虔诚和牢固,对马克思主义“五观”的认知和理解缺乏,造成了他们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而对宗教一味盲从,甚至将其奉为真理,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与此同时,正是宗教信仰的虔诚和牢固,使其在正确理解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价值观上出现了偏差,不能正确看待自身与国家、民族发展的相互关系。从现状分析来看,信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较大的难度,对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将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围绕这些信教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民族高校虽然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灌输和引导,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根本上让这些学生从内心信仰科学真理,改变盲从的现状,还需要学校围绕各族学生实际,开展更加深入系统的教育工作。
3、环境适应能力不强
环境适应能力反映了个体与个体、社会、自然间的相互关系,环境适应能力的高低是个体是否能有效参与社会互动的重要一环。同样的,民族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的高低是影响其能否愉悦生活和高效工作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也是影响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自由、开放的竞争环境给民族高校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面临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冲击着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生的固有观念和思维方式。他们的环境适应能力不强,与外界的沟通交流较少,处于青春阶段的盲目性容易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受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产生错误的思想观念。与此同时,网络技术和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不断冲击并影响着少数民族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民族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他们在应对较之以往更复杂的问题上,往往处于茫然、不知所措的状态,产生强烈的挫败感,他们心理健康发展受到较大的影响,由此成为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挑战。
4、人际交往能力较弱
民族高校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较弱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面临的又一挑战。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因成长期条件闭塞产生的消极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聚居于我国边疆地区,地理交通不便,制约了少数民族学生与外界社会的交流交往,从而限制并影响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加之少数民族地区教学资源相对欠缺、师资队伍素质不佳等问题,导致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缺位。这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及素质起点相对较低,因此缺乏自信心。人际交往能力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沟通能力,部分学生沟通能力不强或者说未达到基本的沟通水平,就会存在相关问题反馈不及时,沟通不畅,理解不透的现象,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有效开展,发现不了真问题,解决不了真问题,进而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实中的效果。
二、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优化
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在民族高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各级各部门应该积极加强协作,做好顶层设计,谋划好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的制度措施,既要落实各项方针政策,也要结合民族高校内在的特殊性,通过各种措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一是要进一步强化各级各部门对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学校围绕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学校领导干部就必须要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识,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治导向,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民族高校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加强党的领导,一切从实际出发,确保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责任到人,建立健全学校的年度考核指标,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取得纳入领导干部的考核当中,并适当倾斜,提升在考核工作中的权重。这就从具体的政策措施上纠正过去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想导向,进而深化学校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与此同时,为取得长足的成效,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应扩大参与面和受众范围,广泛借助网络舆论和新兴媒体的辐射优势,为民族高校更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向导。
二是要全面貫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民族高校区别于一般高校之处在于,民族高校的民族众多,少数民族占比高,且多种宗教同时并存,文化背景不一,造成了民族问题往往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的情况。基于这种现实,高校的教师和领导干部必须要正确把握好党在当前关于宗教问题的政策,学懂、弄通、悟透,借助各种形式讲好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宗教观念。具体到实际工作,教师和领导干部要多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把握好学生在思想上的动态,做到问题早发现、早解决,杜绝不可挽回的问题出现。与此同时,要深入分析学生加入宗教的原因,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做好信教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学生在面对各种敌对势力和反动宗教时保持坚定地政治立场,增强学生抵御境外组织进行“西化”和反动势力的能力,在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环节融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牢固树立坚定地政治意识和政治洞察力,坚决抵制各种敌对势力和反动势力的侵入。
三是要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构筑和谐的校园氛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表明,环境与人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当前,要增强民族高校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就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和满足民族学生成才成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围绕民族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开展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有特色、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一方面,要使学生在认同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平等的看待其他民族的文化风俗,寓民族团结意识于各种活动之中,以增强各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切实增强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交流互通。另一方面,增强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要从解决学生在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人手。部分学生在生活消费、学费、职业规划、就业意向等方面遇到问题,学校相关部门和教师就应该及时主动作为,深入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排忧解难、答疑释惑,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校园氛围。
四是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有效沟通是增强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和针对性的必要前提,民族高校中的部分學生受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出现了与外界沟通意愿不强、少于沟通、羞于沟通或者是浅层次的沟通问题,致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明显,未能触及学生的内心深处。因此,要切实提高学生的沟通交往能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着眼于各民族学生在文化上的差异化需求,结合民族心理感情,利用不同形式的沟通手段,直击学生的内在心理动机,深入了解学生的现实问题。创新教育方法,加大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的广度、深度和速度。结合民族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特色文化活动,提高各民族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开展各项联谊活动,以民族传统节日为载体,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交往能力,增强各民族在活动中的交流、沟通。在创新活动形式的同时,也要注重活动的内涵引导,即要坚持正面宣传,把握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广泛宣传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巨大成就,为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N].人民日报,2016.12.
[2]沈壮海,肖洋.2016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及其教育状况调查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