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阳
摘 要: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对教学效果形成关键影响的因素就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倘若教师与学生能够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那么教学效果就比较好;但倘若学生与教师存在剑拔弩张的关系,那么教学氛围就会过于紧张,影响教学效果。但在此过程中,家长也能够对师生关系形成影响。基于此,本文将对家长在师生关系间所形成的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家长作用 师生关系 作用分析
前言
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有效带动学生的发展能力,促使学生强化自身的适应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同时也能够推动学生的健康发展。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很多教师都认为师生之间应形成上下级的关系,甚至会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过分的管理以及干涉。但在新的教学观念下,教师与学生应形成朋友关系,教师应平等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推动学生发展。
一、基础阶段:家长的疏导作用
1.基础阶段师生关系的特点
在初中阶段,大部分学生都会形成较为强烈的自我意识以及敏感意识,并且会由于青春期的影响,形成不稳定的兴趣。在与学生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倘若家长不与教师进行沟通,那么教师很有可能就会因为不理解学生,而触碰到学生的底线,造成师生关系过于紧张的问题[1]。同时,在这一阶段,是学生正式脱离自己的幼稚期,走进自己的青春期的一个过程。很多学生在此过程中都会由于过快地更换场景以及环境,而形成焦虑不安以及自闭的心理。因此,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应与学生形成稳定的沟通联系,以此舒缓学生的情绪,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帮助。
2.基础阶段家长的影响作用
在初中阶段,是学生与家长、与教师距离最远的一个阶段,在此阶段,学生会形成强烈的自我封闭意识,也会故意地将自己与其他人进行隔离。对于这一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重对其进行合理的疏导。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认真去倾听孩子的想法以及意见,不对其进行打断,找到孩子形成心理问题的原因;其次家长需要站在自己孩子的角度上进行问题分析,给予孩子信任。同时,在此过程中,家长们需要注意,一定不要凭借自己的客观思想去决定孩子的情绪,去对孩子进行判断。比如,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由于环境复杂形势的变化,很多初中生都会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甚至部分学生会形成较为强烈的忧郁症。然而,通过调查,很多家长都不知道自己的孩子生了这种病,甚至会以为孩子是故意在撒谎。所以很容易对孩子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在日常的沟通中,家长应尊重自己的孩子,并透过与之交流,获取相关信息,与教师进行分享沟通,使得教师也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疏导教育。最后,家长可以定期前往学校,对孩子肯定教师的能力,使得孩子能够对教师形成信任,从而推动师生关系的稳定发展。
比如,当学生在学校被老师批评了之后,很容易就会由于自尊心作祟对教师产生抵触意识。当教师与家长沟通之后,在晚饭的时候,家长可以与孩子进行如下谈话:今天看你回家之后的状态不太好,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事情吗?(此时,即便教师已经对家长讲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家长也应装作不知情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倘若直接对孩子说你们老师给我打电话了,就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意识)。当孩子自己主动地讲述出事情经过后,家长就可以适当地对其进行引导,促使其能够意识到,教师与自己的父母一样,都希望自己能够有好的发展前景,从而促使学生能够从心底里喜欢上自己的老师,从而构成和谐的师生关系[2]。
二、发展阶段:家长的支持作用
1.发展阶段师生关系的特点
在对初中阶段的师生关系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这样的一个情况:随着学生年纪以及年级的升高,其对于教师的依赖性也会随之降低。比如在初一阶段,学生会对自己的教师形成依赖,会听从教师的意见;但是在初三阶段,学生已经形成了基本的思维人格,甚至会故意顶撞教师。因此,在师生关系发展的过程中,家长们就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促使其能够始终将师生关系维持在初一阶段,拉近师生之间的密切性。
2.发展阶段家长的影响作用
首先,在发展阶段,家长应该对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发展形成支持的态度[3]。就目前的初中教学情况来说,很多家长都会因为师生关系走得太近而形成“吃醋”的状态,但这也是孩子开始走向成熟、成长的表现。所以家长在生活中应多多地与孩子进行交流,讨论自己的教师以及学习,以此强化孩子对教师的好感;其次,在初中阶段,由于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教师们也经常会要求学生进行一些簡单的手工活动。当学生接收到相关任务后,家长可以与学生一同开展这一活动,并在过程中夸赞学生的老师,以此调动学生的活动参与性,也能够强化师生间的关系。
三、最后阶段;家长的协调作用
1.最后阶段师生关系的类型
在初三阶段,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主要会形成以下几种状态:冲突型、回避型、亲密型以及顺从型。
经过分析显示,在这几种类型中,冲突型关系、回避型关系是会对学生发展造成消极影响两种关系,同时也会对师生之间的关系形成影响。所以,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家长进行沟通,请求家长参与到师生关系发展中,做好协调性的工作。
2.最终阶段家长的影响作用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学生与教师产生冲突后,家长作为第三方,是开展协调工作最好的人选。但是,在此过程中家长们应该注意,一定要保证自身的公正性, 合理地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4]。
其次,在师生产生问题后,家长应注重安抚孩子的情绪,在私人环境中与孩子进行沟通,鼓励其进行情绪宣泄,使得孩子能够更好地理解家长以及教师,从而提升整体的教育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说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一个人,但是家长的一言一行均会对学生的思维形成影响。良好的亲子关系会促使学生形成尊重意识以及关爱意识,在生活以及学习中,会主动地与其他人进行沟通, 也能够尊重别人的想法,所以在师生关系发展的过程中,家长所能够形成的影响是无法忽视的。在这种状况下,家长们就不应该忽视自身的影响,而是应该主动渗透到师生关系发展中,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引导,对教师进行协助,推动师生关系以及孩子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焕其.家长教师观对初中师生关系的影响研究[D].广州大学,2017.
[2]赵澜波.家长在纯洁师生关系中的作用[J].中国德育,2015(19):34-38.
[3]吴春燕.师生课堂冲突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4]郝若平.家校合作:亲师互动对学生学习品质与心理健康的影响[D].北京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