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杜娟
【摘要】 初中阶段正是青少年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但传统班会课的德育效果不尽人意。本文分析了传统班会课的低效原因,提出了使班会课“活”起来的五个有效策略。
【关键词】 微 班会课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5-259-01
初中阶段正是青少年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但如果直接采用唐僧念经式的喋喋不休或居高临下对他们发号施令,德育效果往往是差强人意的,甚至极易让他们产生反感或厌恶的心理。
一、对传统班会课的调查与分析
笔者曾经在2015年对本校学生进行过传统班会课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高达39.2%的学生选择了旁观者式的“不参与”,更有18.8%的学生表示“反感、厌恶”。以上数据表明,传统班会课的德育效果是不尽人意的。据调查,原因是传统班会课形式呆板,气氛沉闷,老师总是站在长者的立场教导甚至训斥学生,态度严肃,语调生硬。
二、让班会课“活”起来的有效策略
有教育家曾经说过:“如果你让学生意识到你是在教育他,那么这个教育可能会是失败的”。“不露痕迹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如果我们在班会课上花点心思巧用一些“微”手段,往往就能撬动德育智慧的大门,帮助那些迷惘的孩子找到正确的方向。
1. 巧讲微故事,寓教于乐
小明的同桌与同学发生了争执,小明为帮同桌讨回公道,跑上前去与那位同学理论,冲动之下还打了那位同学。这件事在班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同学们有的认为小明的行为是打抱不平的“正义之举”,有的认为小明出手打人是错误的。对于同学们的不同见解,我并没有马上评判,而是与他们分享了一个《熊与隐士》的寓言故事。提出了如“熊在它的好朋友隐士睡觉时,替他驱赶苍蝇,用意是好还是坏?”“当苍蝇再次落在隐士头上时,熊选择了举起石头,狠狠地向苍蝇砸了下去。是真的帮了朋友吗?”等几个问题,让同学们思考后说出自己的看法。
通过微故事和自我反思的引导,同学们慢慢悟出“应该以正确的方式去帮助朋友,不然会好心办坏事”的道理。微故事很短很简单,却成功地发挥了比苦口婆心喋喋不休地重复校纪校规更为行之有效的作用力。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微故事不用灌输,不用命令,让学生在故事的熏陶与浸润中,在体验与感悟中,有所触动,有所反思,有所收获。
2. 巧用微视频,择机而教
在班会课中,我们也可以借鉴微课的形式,把枯燥无味的大道理变成一个个直观的小视频。一个小视频就是一个教育节点,使得德育内容更鲜活,更易于孩子们接受。
中考复习期间,由于各种考试的持续失利,很多学生丧失了信心,迟到、上课睡觉、不交作业等现象频发。我没有大声地呵斥他们,也没有给他们强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却给他们播放了“半身奇迹”尼克·胡哲的演讲视频。视频中天生没手没脚只有“小鸡腿”却骑马、打鼓、游泳、足球样样皆能的尼克彻底震撼了孩子们,他乐观积极向上、顽强拼搏不服输的精神给了孩子们很大的鼓励。我也趁机对他们进行引导,“几次的失利算不了什么,如果你够努力,一切皆有可能!”事实证明,孩子们的迟到、上课睡覺等行为明显减少了,努力拼搏的劲头又上来了。
3. 巧设微游戏,寓教于玩
集体游戏,可以培养学生们合作互助的意识,还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在游戏中,学生感觉气氛最轻松、最民主,此时的老师同父母一样可亲可近,有什么想法、愿望都愿意向老师提起。而老师在此时也可放开课本的束缚,与学生们打成一片,从中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加对学生们的喜爱与了解,从而教育学生。
比如教室、宿舍经常有学生忘记了值日或者草草应付了之,值日生之间互相推诿,导致卫生问题层出不穷。我认识到这是学生集体荣誉感不强的问题。于是我将班会课的地点换到了操场,和学生们一起到操场上玩起了“不离不弃”、“无敌风火轮”、“能量传输”、“不倒小森林”等简单有趣的微游戏,操场上不时地响起我们欢乐的笑声。通过快乐的集体游戏,学生们强烈地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班级的一员,集体的荣誉需要每位同学的努力和爱护。自此以后,班级的值日工作都有条不紊,即使是有同学不小心给忘了,也会有别的同学给予帮忙或提醒。每有集体比赛,同学们都积极参与,没有参加比赛的同学也会积极做好后勤服务工作,因为他们知道班集体荣誉的勋章里也有自己的一份功劳。
4.巧借微读书,润物无声
教育是需要载体的,而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给孩子们打开另一扇大门,让他们看到不同的世界。在班会课上,我经常将有益的文章读给学生听或者向他们推荐经典著作,用经典本身的魅力感染他们,启发他们。比如,我会给孩子们朗读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里面勉励孩子努力学习的一段话,让他们懂得学习的意义。
真正的教育,它不是空洞的说教,也不是强令服从,而是一种潜移默化不留痕迹的熏陶。经典著作中的一段话、一个故事、一个榜样,温暖了学生的心,激发了学生的热情,让他们更爱国爱家,让他们更愿意努力学习。
5.巧用微动作,悄悄提醒
泰戈尔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的确,教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老师一个宽容的微笑、一个善意的眼神、一次窝心的拍肩、一次轻轻的敲桌……都可能让表面桀骜不逊内心却彷徨不安的少年们安静下来,给他们的心灵深处注入一股暖流。虽然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微动作或微表情,但是,它彰显了教育的有效性。
结束语
“亲其师而信其道,信其道乃受其教。”德育的过程,“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我们每位德育工作者都应该从高高在上的讲台走下来,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角落,用心于“微”,去唤醒、引导、鼓舞学生。
[ 参 考 文 献 ]
[1]巫韶军.做一名沟通得法的班主任.广东教育,2017,(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