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与“工匠精神”的融合

2019-10-21 07:32王薇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9年30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中职语文

王薇

摘 要:产业结构向高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使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受到高度重视。在塑造学生职业精神方面,加强工匠精神的培养,将大大提高学生人力资本的附加值。这也使中职语文教学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我们必須与时俱进,把“工匠精神”融入中职语文课堂。

关键词:中职 语文 教学 “工匠精神”

一、研究背景

1.以语文课程为代表的基础学科,在职教教学体系中居于弱势地位

由于职业教育更强调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相较专业技术培训,中职院校中的基础学科教学长期处于不被重视的状态中。《中职语文教学嵌入专业教学的实践研究》一文,从教育系统内部认识和教学评价两个方面,指出了当前文化基础学科,在中职院校中被严重忽视、挤压的现状。教学效果难以达到大纲要求,语文学科教学实际无法满足实际需要,成为当前中职院校的普遍现状。

2.语文学科对于中职院校学生学习难度较大、接收程度较差

中职院校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等方面均落后于普高学生,是教育体系内不争的事实。加之中职教育本身应用性、直观性强,而语文学习需要借助感性领悟和抽象思维。造成了语文课在中职院校中:“教师不好教,学生不愿学”的尴尬处境。

3.中职院校学生中对“工匠精神”的普遍缺失

在国务院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上,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弘扬“工匠精神”。对工匠精神内涵的定义很多,笔者将其简要归纳为三点:①工匠对专业技能的热爱与忠诚;②工匠对专业工作的专注与执着;③工匠对专业领域的突破与创新。“工匠精神”既是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孕育出的精神品质,也是刺激匠人在学习工作中主动求精、求变的感性动力。

由于当代中国的职业教育,越来越呈现出实用化、功利化的特点。使得大批即将成为技能型人才的中职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技能缺乏整体性认识和长远的眼光,注意力仅仅停留在专业技能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方面。[1]这就让学生不论是在专业学习还是基础课学习中,都很容易陷入迷茫和懈怠。

据此,如何改善当前中职语文不利的教学现状以及如何在中职学生的身上培育起符合时代要求的“工匠精神”,成为职教领域亟待解决的两个难题。本文尝试在把这两个问题看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理念下,分析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并由此探讨可行的教学方案。

二、在语文教学中培育“工匠精神”,是中职教育实现专业课和基础课协进共赢的必要手段

笔者认为,在专业技能培训中提倡工匠精神,正是因为我国当前各职技领域的从业人员普遍缺乏这样一种精神品质,工匠精神的缺失,本质上是我国职业教育长期以来轻视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结果。而语文学科想要改变当前在中职院校中的现实处境,在中职教育体系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也不得不争取到与专业学科的协同作用。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可以在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和语文课的学习中,达到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连带效果。在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方面,培养对“工匠精神”的认同,孕育出“工匠精神”的萌芽,正是中职教育中语文学科与专业学科的契合处、连接点。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在中职院校中的提升改善,诉诸“工匠精神”的配合联动;而“工匠精神”在职业领域的真正地塑造与传承,也离不开中职院校对文化课程的重视、对人文精神的弘扬。

1.研究现状

“工匠精神”和语文教育的融合,并不是中职教育理论中的新议题。“职业道德与中职语文教育相结合”这一议题,是探讨这一问题的雏形。2016年,“工匠精神”概念被正式明确以后,“工匠精神”与语文教育的结合也随之被明确提出。中职教育领域的研究者们对此问题的研究探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

但笔者发现,以往对此问题的研究,普遍停留在具体的操作层面,比如:如何在写作课程中融汇“工匠精神”、如何在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中融汇“工匠精神”。[2]这些文章虽然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但是没有深入挖掘出“工匠精神”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对中职教育的宏观影响和深远意义。下文将着力于前人对此问题探讨仍不深入、进一步分析。

2.将“工匠精神”渗透在语文课堂中对学生培养的两方面意义

(1)语文教学将成为“技能德育”的重要环节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教学工作之一,学校的德育工作,主要是指有目的地培对学生品行修养进行教化,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行为修养。而且相较于普高教育,职教领域的德育工作地位更为突出,原因有二:第一,相比普高学生,当代中职学生的法制、道德观念显得较为淡薄,行为修养习惯较差;第二,相比普高学生,中职学生将更早地、更实际地接触到“职业道德”这一重要伦理范畴。

在这种语境下,“如何在中职院校开展富有成效的德育工作”,成为校方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而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工匠精神”,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首先,相比传统“照本宣科式”的、“讲话性”的道德教育,渗透了“工匠精神”的语文学习,在形式上更为符合学生的接受模式,很容易在潜移默化中,把崇高的道德理想、正确的处事方式融进文学欣赏和文学创作里。化“教化”为“感化”,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语文教学也会与大纲要求更为契合,更有效地对学生产生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其次,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渗透了“工匠精神”的语文学习,在内容上更贴近实际的学习生活。“工匠精神”,作为技能型人才的最高职业道德修养,极易与正在职业技能学习阶段的中职学生产生内在共鸣。职业道德,作为人生道德修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能够有力地影响学生其他方面道德修养的培育与养成。除此之外,由于讲授内容对专业学习的代入感、体验感更强烈,渗透了“工匠精神”的语文学习,也更能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兴趣,达到专业课与文化课“双赢”的效果。

(2)语文课堂将成为中职学生接受“情感教育”的理想园地

情感教育,是传统教育中较为薄弱的一个部分,也是当代教育理论探讨的热点话题。《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一文指出:“情感教育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发挥教育的力量,使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协调统一,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并使情感走向新的高度。”

“工匠精神”的内涵具有较强的情感色彩,中职学生职业情感的培养,是形成“工匠精神”的基础。[3]而培育热爱本职工作,具有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的技能型人才,也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感召。因此,语文课堂往往教育机构是开展“情感教学”的最佳场域。在“工匠精神”与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中,最有利于实施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秉持高尚的职业道德,培育出真正的职业情感。另外,在这种融合中巧妙地开展情感教育,对活跃课堂气氛,维护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并以此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也有较大的积极意义。

三、如何从教师团队建设入手,推动语文学习与“工匠精神”培养的融合

经笔者查阅资料,以往的研究者,就“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在实际操作方面,展开了诸多具有实践意义的探讨。本文将从教育者主体的出发,讨论弘扬“工匠精神”应如何与语文教学实现有机的结合。

作为教育过程的主导因素,教师的表现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教师自身具备对教学作工作的“工匠精神”,就会让学生自然而真切地感受到“工匠精神”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在潜移默中,对“工匠精神”产生直观理解。

1.从学校角度看,学校应积极设立教职工绩效奖惩机制,刺激教师主动摆脱中职院校教师是“铁饭碗”的惰怠心理。以“匠心”雕琢每一个学生,用真情关心每一个学。

2.从教师自身角度看,教师应以身作则,认真对待本职工作。在此基础上,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保持一个乐于“求知向学”的本色初心,主动学习教育领域相关的知识。比如,当前倡导的“双师型”教师,就是在抓牢本专业知识技能之外,具备教育心理学、行为学等多方面素养。除此之外,教师对自身进行素质提升、生涯规划也是自我提升中重要的一环。部分职业院校已经开启了鼓励教师进行自我提升的先河,要求教师取得各类本专业相关资格证、与学生一道参与各类竞赛、定期发表理论文章等举措,就是有益的尝试。

3.从教学内容方面看,教师应善于联系“工匠精神”展开教学工作。首先,重点讲解如《庖丁解牛》《景泰蓝的制作》等与“工匠精神”直接相关的课文,多组织学生讨论、发表见解。其次,作业布置可偏重于与具体专业的联系,组织学生以在专业学习中对工匠精神的体会、对职业生涯的展望为主题的写作。最后,积极组织如“著名工匠传记读书会”“‘工匠精神体会主题演讲”等课外活动,启发学生从方方面面感受“工匠精神”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滕英.工匠精神背景下中職语文作文能力提升对健全学生人格的思考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8(28).

[2]佚名.浅谈现代学徒制视域下中职语文教学中工匠精神的渗透[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8,20(7):47-51.

[3]谢莉娟.浅析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J].现代职业教育,2017(5).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中职语文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