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书峰
摘 要:曾经年少的我们,没有手机,没有电脑,开心的时候笑声如阳光,那个年代父母给予我们最多的就是自由和轻松的家庭氛围。现在却感觉周遭的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新的经济环境下,这一代父母需要更加努力地工作,才能支持整个家庭,作为父母要花更多的心思教孩子去懂道理,还需要足够的明智,才能让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
关键词:成长 孩子 变化
一、从远离到陪伴
一直到孩子上初中,我才明白父母的陪伴是搭建與孩子沟通最好的桥梁。女儿上小学时,我为了工作和一份不错的薪金,选择了去外地。孩子则被送到了私立学校去过集体生活。本以为经济条件好了,才不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但实事却证明了我当初的错误选择,每次与孩子通电话时,除了汇报成绩和饮食情况外,她总会提醒你,“没什么事我挂了”。班主任也给我打电话说孩子很听话但非常内向,脸上常常挂着一丝淡淡的忧伤。与此同时,在这段亲子关系中我时常感到不安与受挫,交流也越来越不顺畅,与孩子心与心的距离越来越远。经过深思与反省,我申请调回宜昌工作,主动参与她的一切生活与学习。开始了学习陪伴,与孩子一起成长。
二、从替她做到教她做
为了能更好地交流沟通,我们通常把讨论的话题放在了饭桌上,饭后,我们互相汇报学校和工作中发生的趣事和问题,过去很多事情我们都替孩子做了,现在我们要学着从替她做到教她做,对孩子面临的问题和事情,我们尝试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由她抉择。有一次,女儿中午回家哭丧着脸,我们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她告诉我们作为班上的组长,在负责那一周卫生打扫和值日时出了纰漏,小组有人偷懒,班级被扣分了,班主任找不到具体负责的人就把负责的组长狠狠批了一顿,于是我和姝君爸爸商量着如何帮助女儿当好组长。首先我们了解了她小组的人数,值日的天数,以及小组每位孩子的性格,同时我们也了解到班主任在平时给组长做了培训工作,告知组长如何安排小组清洁卫生值日工作(扫地、倒垃圾、抹窗台、擦黑板、关灯和电子白板),为了充分发挥各组长的自主权和特殊情况特殊安排,班主任让组长根据情况自己做主安排,所以不同的组长有不同的做法。女儿告知每次轮到她们时,组内总是有人偷懒不做,她就会替别人做,出的问题多了,班主任就会找到她,甚至批评她,女儿从不会和老师顶嘴,哪怕受了委屈,也不会反驳顶撞老师,于是很多时候都是自己去做了。
在充分了解这些情况以后,我们觉得这其中正体现了女儿的一种良好的品质——不怕吃亏,说明了孩子不是一个怕脏怕累、自私自利的人,于是我们表扬了孩子的大公无私,肯定了孩子的积极带头作用和班级荣誉感。同时,我们也给孩子提出了一些问题:
1.哪位同学适合扫地?哪位同学适合倒垃圾?哪位同学适合抹窗台等其他职务的问题。
2.安排后不做的怎么办?是不是一直就让自己去替他人做?
3.如何向老师反映这个问题?该不该反映这个问题?
结果,在我们家长的提醒和帮助下,女儿豁然开朗,顿时觉得问题变得简单多了。同时,我们也从旁为孩子考虑到了其他方面的问题,比如:如果老师不能很好地帮助组长成长和解决问题,家长怎么办?我们可能会和老师私下沟通孩子的困惑,或者和老师共同探讨这个对于所有组长都有困难的棘手问题。渐渐我发现,孩子愿意与我们父母交心谈心了,不论是开心、委屈和受到表扬都愿意和我们一起分享。从替她做到教她做需要良好的亲子关系、真心的陪伴、真诚的交流,孩子是能感受爱与被爱的。
三、从教她做到让她做
家庭教育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问题,父母是孩子的镜子,你的一切行为都会折射在她身上。通过这几年的学习让我知道决定家庭教育成败的,是父母的教育素质,即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能力。建立自信与独立的人格品质是伴随孩子成长的必修课,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让家庭关系更加融洽,从教她做到让她做在初中阶段是一个成功的跨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等良好的习惯养成非常重要。良好的习惯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所以每逢假期,我们都会组织家庭旅游,创造机会让她做,让孩子体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含义。在旅途中,放手让孩子来规划行程、住宿和生活开销,我们惊喜地发现,孩子做的是一次比一次好。甚至还能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和意见。每次回来我们不仅收获了快乐,更多的是了解了各地的风俗人情,地域文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努力学习,才能了解世界,才能自强自立,才能明白学习的真正意义。即使孩子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成绩考差了,只要不是因为偷懒,我们也不会随便责备和不停地叫嚷,而是让她找原因,自己改进学习状态。
1.找家庭的原因,家里最近有没有矛盾?是不是很吵闹?
2.孩子身体有没有问题?睡眠怎么样?和同学关系有没有什么问题?
3.课程内容增加,难度加大,孩子本身的智商跟不跟得上的问题?
4.学校管理和老师上课有没有问题?
5.还是时间少了,复习不到位?只有找准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所以孩子成绩差,不能单方面一味地责怪孩子,可能是多方面的原因,需要家庭、学校和孩子自己共同努力,而其中教育者的耐心、因材施教又是最重要的。
今天的家庭教育的确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和许多新的挑战,需要我们去深入学习和研究。一个好老师(家长)懂得、重视和能够着力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良好习惯可以缔造健康的人格和品行,有健康的人格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决定性的意义,立德树人和为国教子的教育核心目标就会水到渠成地得以实现。把握了这一逻辑关系,我们就会处理好家校共育中的学校与家庭、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妥善处理好各项关系,让学校是学校,家庭像家庭,避免学校教育家庭化,家庭教育学校化。热心、爱心、细心、耐心、恒心必不可少,助人者必助己!让我们记住这样一句名言:家庭是培养习惯的学校,父母是培养习惯的老师。孩子从出生到成人,家长和老师的职责总起来说就是做好四件事:替他(她)做些什么;教他(她)做些什么;陪他(她)做些什么;让他(她)做些什么。无论我们是做老师还是做家长,只要抓住良好习惯养成不放松,遵循合适的时机和基本科学方法,我们就找到了家庭教育最有效的一条途径,这也是我们从事家庭教育最根本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