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润兰
【摘要】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品读的方式去体会文本词、句、段所蕴含的内涵与情感,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关键词】 品读 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5-176-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然而,在语文教学中,经常出现以下情况:课堂上气氛沉闷, 很少有学生愿意起来说感受、谈体会,或是蜻蜓点水般地谈,学生不愿思考,更不愿举手发言,大部分的时间都是老师把书本的知识强硬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机械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转,看热闹,当前课堂上所欠缺的,就是学生富有个性的品读与感悟的能力。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堂应调动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词句的理解和体会,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样,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凭着自己的理解去感悟文章,学生悟得轻松,悟得深入。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培养学生语感有效的途径是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品读。”所谓品读,就是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重点句子、重点段落进行品味式地读,在教学中让学生品读出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这样,才能深切理解与感悟文本的魅力。我们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品读,使得教材上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素养,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品读关键词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就是引导学生抓住精要语句,潜心品读,深入探究,来深切理解与感悟文本的魅力。解读文章,先要在大致感悟的基础上,再进行欣赏性地品读,然后进一步感知文章所表达的主旨,品味主旨所表达的情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腾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接触文本,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析,注意对重点词语进行揣摩,有的放矢地引导自悟,在反复朗读品味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例如,教《普罗米修斯》第六自然段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品读的:
师:读读这段话,普罗米修斯受到的惩罚是什么?
生: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
师:(出示句子,放大 “锁”字)“锁”,而且是“死死地锁”。联系上下文,看看怎样是?“死死地锁”?
生: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
师:“死死地锁”这会是一种什么滋味?
生:非常痛苦,想做的事情不能做。
生:不仅仅是锁住了普罗米修斯的身体,还锁住了更为宝贵的自由。是多么痛苦啊!
……
师:体会得真深入,能把你的体会读进去吗?
课文的第七段,引导学生用刚才的方法,通过对“啄”, “ 这样,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永远没有尽头了。”等词句的品读,体会普罗米修斯经受的残酷迫害和磨难。抓住“尽管如此,普罗米修斯就是不向宙斯屈服。”感受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能彻底摆脱黑暗,获得光明,甘愿受罚,无怨无悔的英雄壮举。
品读句子,也可以通过用换词对比的方法。理解作者为何要选择这样的词句,体味出语言之美。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的执教中,在教“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这个句子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品读的:我先让学生反复朗讀,读后出示“抽出”,“抽出”是什么意思?生:长出。师: 换成“长出”行不行?学生意见不一,我并没有强硬灌输给学生,而是示范性朗读这句话,朗读时特意强调“抽出”一词,边读边用手势做出“抽出”这个动作,再让学生品读,读后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枝条一般是笔直的,长长的,像一把剑,用‘抽出这个词,把树木快速长出来的样子写得很生动形象。”有的说:相比之下用‘抽出更贴切。”还有的说:“如果用‘长出一词,就未免显得直白,缺少情趣。”这么一换,学生能体会原句词语生动的表现力,体会作者表达的精准、灵动。并从中学会遣词造句的方法。
二、品读人物形象
课本中不少人物形象都较为丰满,要感知人物形象,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从人物语言、心理、动作、外貌等多种角度探究,进入人物心理,感受其喜怒哀乐、所思所想。《老人与海鸥》一课,“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老人蓝布包可以褪色,衣服可以褪色,可对海鸥的爱与关心永不褪色。老人的外貌描写是为了突出老人对海鸥亲人般的感情。继而教师让学生找出文中体现人鸟情深的句子,学生在前面的基础上能举一反三,很轻松地找到这些句子,并自主揣摩其中渗透的浓浓的情感。
三、品读表达技巧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句话的提出,引领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文本意识,注重表达技巧。
学生通过对修辞句子的品读,更加能够体会作者的用意和情感。如《白鹅》中的这一句子:“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pō)像京剧里的净角(jué)出场。”学生通过品读体会出句子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鹅的步态特点,体会出作者用用鸭的“步调急速” 这种对比手法显出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大家风范,句子中的修辞给表达的效果增添了色彩。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展开品读,因势利导,做到心中有数,采用不同的方法加以点拨。这样,学生才能品出文本的色彩,品出文本的意蕴,品出文本的情感。
[ 参 考 文 献 ]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邹慧珍. 品味语言形式,领悟表达方法——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谈表达方法的学习[J]. 考试周刊, 2015(66):3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