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视角下中国传统书法文化的英语译介研究

2019-10-21 03:22于曦赵永梅高业艳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40期
关键词:文化传播

于曦 赵永梅 高业艳

摘要:于2009 年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书法,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是负载丰富历史文化的文字艺术表现形式。本文将从对外译介中书法文化中书体和笔法的呈现,对外译介中书法的审美维度以及对外译介中书法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挖掘出书法的国际传播如何使不同的视域进行碰撞、交流、对话。

关键词:书法文化;文化传播;英语译介

1.引言

林语堂将书法界定为超越书写内容的、“研究形式与气韵的抽象艺术”(林语堂,2000:285)。从书法美学的角度来说,“一幅不可读的书法仍然足以构成书法美的基本内容”(陈振镰,2006:83)。从英语读者的角度来说,不懂汉字的意义无碍欣赏、学习书法。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作为国家战略,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即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现代转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不可忽视的文化精髓,其对外传播的扩大与深入有助于推动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提升中国国家形象。

2.书法文化对外译介的研究方面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更多学者认识到翻译是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协调商适的结果。霍米巴巴将文化翻译拓展得更为宽泛:“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一种表述本质”,“跨国界就是翻译(The transnational is the translational)。”(Homi Bhabha:1994)在蘇珊巴斯奈特英文专著Translation Studies(1980)—书中,反思、评价了传统的翻译观,就语言与文化、解码与重组、等值与同一性、文化不可译性等作出总结。在著名的"文化研究中的翻译转向"一文里,巴斯奈特指出翻译的基本单位不是单词、句子、语篇等话语,而是文化。书法负载了深厚的文化意蕴,翻译时要将文化内通放在首位,而形似在次位。

中国书法海外传播还存在很多局限。颜默(2014)指出,海外的书法师资严重不足,教材十分单一,受众理解写意性的书法着实困难,书法对外交流团体象征意义大于市场意义,外宣出版物和媒体报道不足。面对这些传播障碍,我们要转变思路,提升传播效果。传统的师徒传播、临摹、捶拓模式应变为如今的借助孔子学院、网络等平台推广书法作品、名家和理论、美学研究。书法西传的前提就是,中国人自己要纵向传承好书法,再横向对外翻译好、论释好,做到"原装"出口。

2.1 对外译介中书法文化中书体和笔法的呈现

Chinese Calligraphy的作者蒋彝似乎更能站在西方读者的角度,由浅入深地呈现中国书法特色。在第三章"书体"中,他从英文与汉字的差异谈起(序言),"……不打算详尽地论述中国书法各种书体的历史演变,而使读者感到厌烦。"(蒋彝1954/1986:26)本章节蒋彝共选取了54幅有确定出处的书法作品,而对于每一幅书作,他都会从体谅外国读者的角度,介绍作者的基本情况、其书法的过人之处,帮助不懂中国文字的外国读者欣赏书法的线条、笔画、结字、笔力等要素。每一种书体(篆隶楷行草)分章里,用大致一页的篇幅介绍该书体的出现时间、代表人物、发展历程。随后附图十几幅,且图片下方有解释、评论,内容包括书家的时代、地位,作品的风格、评赏。就像是帮助读者“看图说话”。

2.2 对外译介中书法的审美维度

书法之美,无外乎线条的韵致、构图的匠心、运笔的气势。如何通过艺术审美,有效地传递当中丰富的文化信息,缩短文化距离,是英语译介的难点。蒋彝在Chinese Calligraphy中向读者开篇明义:"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不是存在于对称的均衡之中,而是寓意于倚侧的运动之内"。变幻难测的好笔画,似山峦的起伏、河流的涡旋、虬枝的盘曲,是动态的生长。例如,林语堂借翻译、评述书法典籍高度概括了中国书法在气韵、字的笔划结构等方面所体现的性灵原则与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指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是中国艺术家所追求的主体精神与自然精神相融合的境界。字的造型在纸上,但其神情意趣却与自然中的各种动态相契合。自古,书家用“锥画沙”,“折叉股”,“屋漏痕”等自然之像来形容笔划的苍劲,圆劲与质感等。书法之美多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结果

2.3 对外译介中书法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李昌集先生说:“必须对中国书法篆刻的内在精神,包括人文精神、文化内涵、美学内涵、艺术形式等有深入研究,这是引领传播的一个重要基础。”书法家也许达成了某种共识,几乎每本书法教材、著述中,都要强调中国文化、哲学对书法的基础性影响。蒋彝在其再版书中阐述书法取自伏義的二元论哲学,及书法与绘画、雕刻、建筑的关系。陈廷祐的《中国书法》英译本将"书法与中国文化"安排在第五章,并以三个小标题贯穿全章——简约为美(The beauty of simplicity、The beauty of conciseness)、气韵为美(The beauty of rhythm and vigor)、中和为美(The beauty of neutralization)在陈的论述中,所涉例证不乏传统的哲学和艺术:有儒道经典《易经》《礼记》《老子》,有传统戏剧京剧,有写意水墨,有简约的抒情叙事诗篇,最后是"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己见其心"。

3.结语

中国书法对外译介从本质上是基于“译”的文字艺术形式与中国文化的传播活动,这就必须以语言为载体、以翻译为桥梁。如何搭建以及搭建怎样的书法对外传播模式对书法对外传播活动的持续进行有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l]陈振镰.书法美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2]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Chiang,Yee.Chinese Calligraphy:An introduction to Its Aesthetic and Technique[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3.

[4]Bhabha,Homi(1994).The Location of Culture.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

[5]Bassnett,S.(1980).Translation Studies.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

作者简介:

于曦,(1983),女,汉族,陕西西安人,现为西安工业大学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赵永梅,(1980),女,汉族,陕西西安人,现为西安工业大学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

猜你喜欢
文化传播
票房拯救了电影拯救不了文化
互联网时代中医药文化传播新思路
论动态平衡型文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带一路”战略下如何构建中国文化传播体系
中国乌龙茶“一路一带”文化构建与传播研究
英语新闻中文化传播的特色与现状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