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深
摘 要:现阶段,在我国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过程中,国家的经济、科技水平得到了良好的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开始意识到,校园教学工作,对于人才培养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因此,本文也就小学校园内部,语文课堂教学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进行分析,通过了解到学生倾听习惯的具体培养方式,找到语文课堂教学工作最佳的开展路径,希望能够优化课堂教学的质量,为学生后期的成长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 语文课堂 倾听习惯
小学校园内部语文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主要就是因为语文知识,能够让学生学习良好的人文素养,也能够为其他学科的知识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还要求教师能够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工作,为学生培养良好的知识学习习惯,进而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和进步。所以本文也重点分析,学生倾听习惯的具体的方法,希望能够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一、阻碍学生倾听习惯养成的主要原因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倾听能力培养这一教学目标并不是课堂的重点,所以,小学生很难有效地培养自己的倾听习惯和倾听的能力。通常来说在小学阶段,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过程之中,比较感兴趣的事物,都会认真努力地去学,如果教师能够在实际教学阶段,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课堂知识的设计,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学习意义。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采取的课堂模式枯燥乏味,这样不仅仅难以调动学生的知识学习兴趣,课堂的环节也很难顺利得以实施,最终对于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些都是当前学生没有养成良好倾听习惯最主要的因素。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方式
(一)在氛围营造中调动学生的倾听兴趣
小学阶段学生年龄相对比较小,但兴趣是非常广泛的,很多事情小学生都能够抱着一个非常积极的心态,也有着好奇的心理,他们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性,这些特征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并且活泼好动。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倾听习惯培养的时候,首先需要关注学生对倾听兴趣的调动,保证学生能够在一个最佳的环境和氛围中,集中注意力听取别人所表达的内容。当然,教师在进行这一氛围营造时,也需要把自己的身份定义为引导者和课堂的参与者,倾听学生的回答,给予学生最大的尊重。
例如:在学习《蓝色的树叶》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倾听氛围,让小组的学生以“小医生”这个趣味活动进行知识的学习活动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日常的知识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文章的朗读,标出自己不认识的字,然后组内共同查找这些字的含义和读法,让学生能够继续阅读文章。在通过两遍的阅读之后,选择不同小组的人进行发言,说出自己查到的生词和生字,并且说出这些词和字的含义。这样的时候就要求学生能够学会倾听,检验自己所查找的内容是否正确,通过这样的轮番回答,学生能够更好地倾听他人的内容,也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二)在方法传递中增强学生的倾听技巧
在对学生进行倾听能力的培养工作开展时,并不仅仅是让学生胡乱地聽,也不是随意的什么都听,而是需要让学生真正的掌握的倾听的方法。小学生自身在认知水平上是相对比较低的,所以他们的倾听能力也是有限的,想要快速的提高学生这一能力,就需要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倾听技巧。
例如:在学习《丑小鸭》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对课堂进行设置,教师可以首先围绕着“尊重他人”开展一个教学活动,因为这篇文章主要描述的就是丑小鸭所遭遇的一系列环境,通过这样的分析,让学生能够懂得同情与关爱他人,并且让学生真正的学会对他人有所尊重。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安排学生听故事,在班级内让学生以个人的形式,围绕着尊重这一个词语进行演讲,或者角色扮演,通过这样的活动开展,学生就能够注意倾听每一个同学所表演的节目,以及说出的话,并且抓住重点。通过这样的训练,能够让学生在比较多的内容中,找到主旨和核心的思想,对于后期知识的学习水平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性作用,也能够让学生学会与他人沟通的技巧,形成最佳的倾听习惯。
结语
综上所述,纵观小学校园语文课堂教学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能够了解到,长久以来,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理念的影响,课堂上采取的仅仅是简单的基础知识灌输式教学方法,把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强行灌输给学生,而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所以在以上内容中,本文提出学生倾听习惯的具体培养策略,希望能够发挥出语文课堂教学工作的优势,以此为小学生的知识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金艳.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方式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41):43.
[2]谢晓玲.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分析[J].学周刊,2019(12):112.
[3]陈静娴.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9(01):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