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薛
摘 要:在新型素质教育改革中,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将不再只是负责讲课,而是要更多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点拨,让学生们做课堂的主角,坚决摒弃传统教育中老师“一言堂”的现象。教师通过适当的方法增加师生交流和课堂趣味性,十分有利于高效课堂的形成。
关键词:小学语文;趣味教学;实践策略
前言
近年来的教育改革,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尤其大。作为我们的母语,如何教之且令之善,是教师们所面临的一个重点问题。高效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现阶段各种新式教学方法迅速涌入了小学语文课堂之中,如何进行取舍选用也是一大难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得不偿失。教师应根据班级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措施。笔者将在本文中阐述自己对于小学六年级趣味教学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广大教育者们。
一、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趣味教学的重要性
近年来的教育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很大。然而,由于传统教育观念尚未改变、重视程度不够等因素,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的应用尚未拥有良好的成效。小学生正处在一生中最敏锐、记忆力最强、情感最丰富的阶段,正是培养学生思维方式、表达能力、学习方法的黄金时期。然而大部分的教师和家长,还都停留在只追求考试成绩和分数排名上,教师固定模式的传授语文课程基础知识和应试表达技巧,忽视对学生核心素养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家长过于注重语文试卷上的成绩,导致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没有得到及时的培养和提高。而且在教育模式方面过于墨守成规。课堂十分僵化刻板,学生学习的途径几乎只有上课听讲,几乎都没有自己去实践,去阅读,去表达的机会。如此进行的教学,学生的语文水平又怎么会提高呢?此外,过于枯燥的课堂造成部分学生对语文产生厌烦的心理,也是存在的一大问题。学生的学习方式被应试教学、考试成绩所拘束,使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且不能得到很好自由发挥的机会。如何提升课堂趣味性,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趣味教学。
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趣味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表达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师生之间不止有教与学的关系,更应该有情感的羁绊。对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正是在兴趣的指引和推动下,学生才会主动去学习新知识,因此教师应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课堂教学或者课后作业中,应该为学生创造出更多阅读理解的机会,鼓励学生把自己阅读到的东西表达出来,并对学生进行及时的点拨和激励。这样对于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1]。
(二)、向学生教授阅读技巧.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若是让学生熟练掌握一些使用的阅读理解技巧,则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阅读表达技巧能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同时,传递自身的情绪和观念。小学语文大部分的适用于训练阅读和表达技巧的内容并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可以用于训练阅读技巧的因素,将其渗透于课堂教学对知识的剖析中。在充分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相应的阅读技巧及其作用。这样能使课堂增加趣味性,而不是死板的上面念下面听,是一种不错的趣味性教学手段。
(三)、借助现代教学手段进行阅读教学.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们发现有很多现代技术都纷纷运用到了教学中,因为仅靠教师的口头讲解是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因此我们要在借鉴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学会在教学中应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与手段以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比如在制作课件PPT的过程中可以在里面插入一些与课本内容有关的图片、音乐等来调动课堂气氛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或者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借助网络资源、公开课等比较适合实际教学的信息来进行语文知识的讲授[2]。学生通过多媒体播放的内容和教师的讲解,将文章的内容理解得更透彻,并能复述出文章的主要情节和大概内容,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等一系列知识点问题,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并能应用于其他文章的阅读。如此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
结语
课堂是小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若要切实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要在这片主战场上打好每一仗。教师们应结合自身班级的实际情况,适当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适当调整,以增强自身的教学能力。趣味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不仅能提升教学效率,还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但是教师在运用时要把握好课堂节奏,使用过度反而不利于课堂知识的教学。因此教师在应用时应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教学情况来进行适当的调整,创造出多样化、趣味性的优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洪明全. 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堂趣味教学方法研究[J]. 时代教育,2017,67(12):192-192.
[2] 連奇志.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增加趣味性分析研究[J]. 好家长,2017,12(40):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