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闲情偶寄》看李渔的女性服饰美学观

2019-10-21 01:12汪晓琴
新生代·上半月 2019年8期
关键词:李渔

【摘要】:李渔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戏剧理论家、剧作家和小说家,他一生有众多的代表作,其中《闲情偶寄》名列“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既是一部生动活泼、轻松惬意的小品,又是一部生活美学、艺术美学著作。《闲情偶寄》中体现了李渔丰富的美学思想,毋庸置疑,其中的戏曲美学是他美学思想的最高成就,同时,他的服饰美学同他的戏剧、园林、诗词、饮食美学一样有着诸多精彩之处,也是值得我们重视、借鉴、发扬的。本文主要从《闲情偶寄》声容部治服篇中的首饰、衣衫和鞋袜三个方面分析李渔的服饰美学思想。

【关键词】:李渔 《闲情偶寄》 女性服饰美学 和

李渔“是我国清代审美文化中的一位大家、一位才子、一位多面手,”,他一生著述众多,如《凰求凤》、《玉搔头》等戏剧,《连城璧》、《无声戏》等小说及《闲情偶寄》等作品。其中《闲情偶寄》是一部关于艺术生活和审美现象的著作,全书包括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个部分,其中《声容部》包括选姿、修容、治服、习技这四个部分,主要概括了女子的先天自然之美与后天修饰之美两者间的关系,其中“治服”篇集中体现了李渔的女性服饰美学思想。下文从“治服”篇女子的首饰、衣衫、鞋袜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展现李渔对那个时代女性穿着打扮的审美思考,我们可以用“和”来概括李渔的女性服饰审美思想,同时,他的服饰美学思想、文化意识和问题意识对当今的服饰审美也是有所启示的。

一、首饰

首饰原指男女戴在头上的装饰品,后发展具更广泛的含义,李渔在治服篇所讲的首饰专指妇女的头饰、耳环。早在远古时代,原始人类就知道用兽皮、石珠、羽毛等来装饰自己,“在原始人中可以发现有不穿衣服的部落群体,却几乎没有不装饰身体的部落群体。”可以说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首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人体美化功能也是首饰最原始最根本的功能。

李渔关于女性首饰的一些审美见解,给今天的首饰佩戴很多启示。“珠翠宝玉,妇人饰发之具也,然增娇益媚者以此,损娇掩媚者亦以此。”珠花美玉是女子用来装饰头发的,它既可以增加女子娇媚之态,也可以破坏女子的娇媚之美。也就是说女子首饰佩戴要恰当、合适,适合此女子的首饰,佩戴它可以让美人更美,而首饰佩戴得不好也可能掩盖或是破坏女子的美。“所谓增娇益媚者,或是面容欠白,或是发色带黄,有此等奇珍异宝覆于其上,则光芒四射,能令肌发改观,与玉蕴于山而山灵,珠藏于泽而泽媚同一理也。若使肌白发黑之佳人满头翡翠,环鬓金珠,但见金而不见人,犹之花藏叶底,月在云中,是尽可出头露面之人,而故作藏头盖面之事。”饰品会让这位姿色一般的女子看起来更美,却不会从本质上改变女子的肌肤、发色。显然饰品在这里扮演了美化人体的功能。可如果让一位姿色上乘的美女满头都戴满金银翡翠,其结果只能是观赏者只看到了珠光宝气而忽略了美人的自身美,这就是饰品破坏了女子自身的娇媚之美。所以说饰物的佩戴不一定都会让女子尽显美态,首饰的佩戴要合理得体,因人而异,最重要的是是“珠翠宝玉饰人”,而不是“人饰珠翠宝玉”。

此外,在李渔看来,女子“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此二物者,则不可不求精善。”继续说到女子如何挑选簪子和耳环,他提出,“簪之为色,宜浅不宜深,欲形其发之黑也……簪宜结实自然,不宜玲珑雕斫;宜于发相依附,不得昂首而作跳跃之形。盖簪头所以压发,服贴为佳,悬空则谬矣。”、“饰耳之环,愈小愈佳……若配盛妆艳服,不得不略大其形,但勿过丁香之一倍二倍。既当约小其形,复宜精雅其制。”由此可以看出,李渔所崇尚首饰的审美原则是除了精细雅致而又不失其合时宜、合实用、合装扮。他大篇幅论述到的“簪珥之外,所当饰鬓者,莫妙于时花数朵,较之珠翠宝玉,非止雅俗判然,且亦生死迥别。”重在说明鲜花比起簪子、耳环之类的东西要显得有生气,代表着生长着的活泼泼的生命、积极向上的生活。而“晨起簪花,听其自择。喜红则红,爱紫则紫,随心插戴,自然合宜,所谓两相欢也。”这不止是自然合时宜,也是两情相悦,合心意,从而达到一种身心愉悦的审美享受。

“崇尚时花”也就是崇尚大自然,人、花同属大自然,大自然与人合一,说明李渔心中的美是接近大自然的,是人和自然的和谐。在修容第二篇盥栉这节,李渔也指出女人的发型应该呈现“云”状或“龙”状才是自然、和谐的状态。所以,总体来说,李渔提倡女性首饰除精细雅致,还要合理、合体、合时、合用、合意,整体上要达到和谐之美,这也就是李渔的女性首饰佩戴审美追求。

二、衣衫

李渔就妇女的穿着打扮提出“洁”、“雅”、“宜”原则,而“与貌相宜”是他服饰美学的核心思想,这点也与声容部治服篇开篇提出的“衣以章身”的观点不谋而合,至于怎样实现“与貌相宜”这种服饰美的理想目标,他提出来了“相体裁衣”的观点;其次,李渔对服饰的色彩统一和服装款式等问题也有精彩的论述。

“妇人之衣, 不贵精而贵洁, 不贵丽而贵雅, 不贵与家相称, 而贵与貌相宜。”李渔认为女子在服饰穿着上,与精致、华丽的衣服以及家境的贫富相比,衣衫更贵在洁净、雅致、适宜。“贵人之妇, 宜披文采,寒俭之家,当衣缟素,所谓与人相称也。”着重分析了“与貌相宜”的审美原则,本文认为李渔所说的“与貌相宜”是说女子的衣衫装扮应与人这个本体相配,才会达到和的美学效果。那么,女子穿衣搭配時除了注意与自己的肤色相配,即“与面相宜”,还应注意什么问题,或者说什么样的衣服才算“相称”、“相宜”呢?

李渔认为,还必须“相体裁衣”。既要相人的外在体态,又要相人的内在气质。“相体裁衣之法,变化多端,不应胶柱而论。”“面颜近白者,衣色可深可浅;其近黑者,则不宜浅而独宜深,浅则愈彰其黑矣。肌肤近腻者,衣服可精可粗;其近糙者,则不宜精而独宜粗,精则愈形其糙矣。……”李渔的以上论述说明“相体裁衣”首先要“相面”,女子在服饰色泽的选择上需考虑自己的肌肤是否白皙、细嫩。“然青之为色……面白者衣之,其面愈白,面黑者衣之,其面亦不觉其黑,此其宜于貌者也。年少者衣之,其年愈少,年老者衣之,其年亦不觉甚老,此其宜于岁者也。贫贱者衣之,是为贫贱之本等,富贵者衣之,又觉脱去繁华之习,但存雅素之风,亦未尝失其富贵之本来,此其宜于分者也。”“青”色的衣服不仅适宜不同肤色的人,还适合任何年龄阶段的人,同样“青”衣适合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还适宜于不同体型且有实用之美。以上论述不仅展现了“青”衣的众多妙处,也反向说明了李渔所讲的“相体裁衣”不仅仅是简单的我们今天所说的“量体裁衣”,除了“相体”还需“相貌”、“相岁”、“相分”以及考虑“实用”之美。这样才是真正地与人这个本体相配,实现“与貌相宜”,“宜于貌”“宜于岁”、“宜于分”、“宜于体而适于用”。

“衣以章身”这一观点再次完美阐释了李渔的“与貌相宜”的女性服饰美学思想。《声容部》治服篇中开篇就提出了“衣以章身”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李渔已经从深层次把握了服装的作用及本质。“章者,著也,非文采彰明之谓也。身非形体之身,乃智愚贤不肖之实备于躬,犹‘富润屋,德润身之身也。”这就是说“章”是显现、流露的意思,不是文采彰显的意思,而“身”是指人的内涵,实际上这里就强调了“身”通过“章”表现了衣服是人的社会内涵的外在表现形式,这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衣是用来彰显人的内涵,彰显人的内在美。衣服不仅能彰显一个人的身份地位、财富,还是用来彰显人内在动人的气质和深邃的思想。衣服与人内在气质达到和谐状态,就是本文所认为的和则美。合身、合体、合心只是外在和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为了追求内在的和谐、舒适,最终整个人的内在与外在达到高度的和谐,才能真正达到美的效果。

其次,李渔也提到了女子衣衫色彩要統一和服装的款式等问题。他认为保护衣领的云肩“须与衣同色”,“若衣色极深,而云肩极浅, 或衣色极浅, 而云肩极深, 则是身首判然……此最不相宜之事也”,又因为“此物在肩,不能时时服帖,稍遇风飘,则夹里向外”, 所以“云肩之色, 不惟与衣相同, 更须里外合一”;李渔还认为“妇人之体,宜窄不宜宽,一着背褡,则宽者窄,而窄者愈显其窄矣。妇人之腰,宜细不宜粗,一束以带,则粗者细,而细者倍觉其细矣。”他所谓的“背褡”、“带”即束腰的带子既增添了女性的服饰美,也增添了女性的形体美。

总之,“洁、雅、宜”就可以看成是李渔对女子服饰审美的代表言辞, 也是他推崇的服饰艺术风格。服饰的多样性要符合服饰美的整体和谐统一的原则。女子的服装的选配可以彰显其身份地位,家境贫富等,但李渔认为女子衣着要合自己的肤色,合自身的外在体态,更重要的是合人内在的气质,最终目的以衣来衬托人的美,让美人更美。也就是说衣着打扮只有和谐得体, 人的内在气质和外在形态整体达到和谐之美,才会相得益彰。

三、鞋袜

最后,李渔还讲到了与首饰、衣衫相搭配的鞋袜搭配、装饰问题,而他所提出的“高底鞋”通过不断改进求新也一直流行到了现在。李渔认为“袜色尚白,尚浅红;鞋色尚深红,今复尚青”他认为这是鞋袜完美的配色。“殊不知此制一设,则人人向高底乞灵,高底之为物也,遂成百世不祧之祀,有之则大者亦小,无之则小者亦大。”可见不管是脚大的女子,还是较小的女子都希望借助“高底鞋”让自己的脚看起来显小、显瘦,符合选姿篇手足的审美原则,既然声容部选姿篇对脚的审美要求是“脚小而不受脚小的拖累”,“利于大而不利于小,小则痛而不能行矣”,是说鞋子的选择以脚的舒适度,不影响正常行走为首要前提;“足之大者,利于厚而不利于薄,薄则本体现矣”,“趋而过之,致失其真之弊也”他认为追求过了头就会失去真实。他指出了其中的问题,纠正了这种极端的审美观念,并强调追求美的前提要遵循适度的原则。所以,提倡美首先必须以适度为基础,坚持适度的原则。其次才是审美因素的考虑,这也说明鞋子只有真正合脚、合心,人身心的和谐舒适就是美。

小结

声容部中治服第三的开篇便是,“古云:‘三世长者知被服,五世长者知饮食。俗云:‘三代为宦,着衣吃饭。古语今词,不谋而合,可见衣食二事之难也。”可见穿衣、吃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方面在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另一方面,衣食文化中丰富复杂的知识十分值得我们探究。对李渔服饰美学中的一些观点中,不难看出,在他的思想中存在着一些等级制度思想,如谈论当时女子如何装饰打扮都是以男性的审美标准为标准,说到底是以男性审美为中心的美。生活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李渔的思想不可避免的带上时代的烙印。不过,我们也看到李渔的在服饰美学上的巨大贡献,他的服饰美学思想对当代女性着装搭配方面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的来说,女性的服饰审美是通过衣衫的款式、色彩、首饰的装扮以及适宜的鞋袜搭配所营造的适体、和谐、韵律等整体效果来呈现的。其中首饰、衣衫还有“鞋袜”都只是人这个主体的一种外在的形式,它们的目的都是为美化人体而存在的,李渔所提出的服饰美学观点让这种形式变成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并应遵循一种“美的规律”——和则美。李渔强调衣服并不是外在的“雕镂粉藻”,而是人内心的外在表现,即“衣以章身”,当然,首饰、鞋袜也只有符合“美的规律”才能真正起到美化人体的功能,这也是符合现代服饰审美要求的。所以,李渔在服饰美学中提出的大部分美学观点以及美学原则,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参考文献】:

【1】杜书瀛.戏看人间·李渔传[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4.

【2】李渔.闲情偶寄[M].陈如江、汪政译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3】杜书瀛.李渔美学心解[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4】冯盈之.“洁 、雅 、宜 ”——略论李渔对于女子服饰的审美理想[J].宁波大学学报,2005.18.

【5】赵鸽.李渔《闲情偶寄》的美学思想解读[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10.

注释:

1.李渔.闲情偶寄[M].陈如江、汪政译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第58页.

2.李渔.闲情偶寄[M].陈如江、汪政译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第55页.

3.李渔.闲情偶寄[M].陈如江、汪政译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第55页.

4.李渔.闲情偶寄[M].陈如江、汪政译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第62页.

5.李渔.闲情偶寄[M].陈如江、汪政译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第63页.

6.李渔.闲情偶寄[M].陈如江、汪政译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第63页.

基金项目: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项目名称:由《闲情偶寄》看李渔的女性服饰美学观,项目编号:CX2019SP215资助

作者简介:汪晓琴(1993-)女,汉族,籍贯:甘肃,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方向:民俗/民族美学

猜你喜欢
李渔
李渔的“不可诠解”
学学李渔的养生经
李渔防盗版
不敢不乐
回忆之城,泪雨之城
倚帝客
李渔保健有“怪招”
李渔的“行走坐卧”养生法
李渔保健有“怪招”
嗜好可当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