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四大古国之一,而音乐文化在其演变的八千年音乐文化史中不断发生演变。周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音乐发展的高峰期,建立了我国最早的较为完善的音乐机构。为维护统治阶级,制定了有相当规模体制的礼乐制度。这一制度对当代我国音乐教育产生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对周代音乐教育的研究,结合当代音乐教育现状来加强改进,以便更好的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关键词:周代;当代;音乐教育;作用
我国的音乐文化史有八千多年,在此期间周代是第一个建立较为完善的音乐机构的国家。所制定的礼乐制度更是让周代迎来了我国音乐史上第一个顶峰,为我国音乐史、音乐教育领域都书写了五彩斑斓的一笔。
一.周代音乐教育的蕴含
(一).周代音乐教育的目的
周代的音乐教育是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体系,可以说是伴随礼乐制度而形成的。“礼”于“乐”之中,“乐”寓“礼”之内。两者相辅相成,不容分割,构成了庞大的周代音乐教育体系。周代的音乐教育并不只是注重发声音乐技能,更注重的是对德育、智育、美育提高全面素质教育的培养,是对人格化教育的一种信仰。
(二).周代音乐教育的对象及其形式
周代较为完善的礼乐制度下衍生出来两种常见音乐教育形式。分别是国学和乡学。国学是专门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即国子和世子。世子是王和诸侯的嫡子,国子是公卿大夫的子女。针对学习者的不同年龄阶段还设立了小学大学。大学是皇帝为使国子在宫外受到五学教育所创办的。在《礼记 内则》 中有这样的记载:“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说明了在周代时期音乐教育上就已经有了依据不同年龄学习不同知识的想法,这跟当今教育的不同年级班级划分相似。
而乡学则是地方学校。是针对士阶层的人士,民间的从乐人员所创办的。乡学的主要负责人是大司徒,由乡大夫、州长等从旁协助。授课的教师大多为退休回乡的大夫,乡学的兴起逐步改变了礼乐教育与庶人无关的局面。为了保障礼乐制度的实施,周代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音乐机构——春官。据《周礼.春官宗伯》及《地官司徒》记载,周代掌管音乐的乐官有負责全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大司乐、教授国子舞蹈的大胥、乐师,以及教授各种乐器的磬师、笙师等…所有乐官中“大司乐级别最高”,各乐官职责明确,一般具有行政、教学、演奏(唱)三种职能。如此井然有序的分工映射出周代宫廷音乐的辉煌成就以及周代礼乐制度的高度发展。
(三)周代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
“乐”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乐德、乐语和乐舞。据《周礼·春官宗伯》:乐德是教国子们“中、和、微、庸、孝、友”;乐语教国子们“兴、道、讽、诵、言、语”:乐舞主要以六代乐舞为主,如《云门》、《く大咸》、《大夏》、《大濩》,等等。
国子们学习的年限;据《礼记.内则》的记载,大略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6岁至9岁主要在家中学习。第二阶段,10岁至20岁,主要学习儿童的礼仪、器乐、诵读诗文。第三阶段,20岁以后,20岁行加冠礼,开始学习成年礼仪。国子们学习礼、乐的目的并不是像今天这样是去从事各种音乐表演活动。他们学习的目的是要达到统治阶级提倡的”礼乐治国”。周代宫廷音乐教育除了对乐德、乐语和乐舞的主要学习,还涉及对传统音乐的传承如《诗经》的编纂,以及对音乐工艺制作的考量。
二.周代音乐教育对当今音乐教育的启示
周代音乐教育的思想包含面广、范围大,涵盖了各个领域,其专业性系统化的体制为我国音乐教育史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不断探索学习。
(一)要“育人”不要“娱人”
周代音乐教育重视对“人格”的全面培育而不只是技能的培训。当今社会下,很多老师、家长,在音乐教育的学习上都只把学习音乐当一种技能培训,盲目追求于各类比赛考级,忽略了本质。一眛枯燥乏味的学习,只会让孩子失去对音乐的兴趣。再或者更有家长只把音乐教育当做一种“娱人”的工具,认为“音乐”相对于“数学”“语文”“英语”这些所谓的主科而言根本算不上什么,孩子不学也罢。这样的学科贵贱之分真是让人痛心疾首!因此让人们能从思想上,根本意识到音乐教育对孩子成长的改变作用是我们要刻不容缓解决的问题。
(二)将“全民音乐教育”贯彻到底
周代为了使宫人平民都能受到音乐教育,就已经有了国学乡学之分。也依照不同年龄段划分了不同的学习内容。当今社会下,中国的音乐教育发展缓慢,学术上的成就理论著作也并不理想。这背后的原因我认为是由于能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到音乐学习的人占少数,因此长大后能致力于音乐事业的就更少。如果我们能把音乐教育,扩展为“全民教育”,让孩子们能在不同阶段学习不同的音乐,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我相信我们国家的音乐教育事业一定会达到新高度。
(三)音乐教育内容全面化,培养高素质人才
周代音乐教育内容主要有乐德、乐语和乐舞三方面,由此可见当时的统治者就已经十分注重全面素质教育的发展,而不是单一的技能培训。当今社会下,在中小学生的音乐课堂里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丰富课堂生活。将乐器、舞蹈、声乐、乐理等知识都能融入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中,这样的音乐教育才是我们真正所需要的素质教育。
三.结语
对周代音乐教育的研究,使我们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联系目前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我们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正去改变这种局面,坚持不懈为当代音乐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陶波,彭超.周代音乐教育的人文价值[J].艺术探索,1998(03):36-37.
作者简介:
赵相宁(1995.11月-),女,汉族,籍贯:辽宁丹东人,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 专业:音乐与舞蹈学 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 指导教师:张奕铮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