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对策研究

2019-10-21 09:09马京京
青年生活 2019年21期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文化自信培养

马京京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目前已经成为了国内大学发展的一种趋势,这类学校的最大特点在于化交流活动频繁、文化包容程度大,然而,大学生作为思想还不成熟的个体在这种情况下也容易陷入文化虚无主义倾向。就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现状而言,主要存在对本土文化缺乏了解、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和缺少文化的判断能力等问题。为此,我们应该从打造校园文化、改革课程体系、加强文化对比等多方多管齐下,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文化自信;培养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家实力的增强,经济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但是在民族文化的传承方面做得则相对较弱,“月亮还是西方的圆”这种观念还存在于绝大部分人的思想中。特别是随着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兴起,大学生在其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受到了西方思想的影响,往往会产生迷恋西方文化,对自身文化不自信的现象。由此,在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如何在坚持文化自信的前提下,让学生切中中西文化的利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就成为了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中外合作办学学校的文化特征

就目前而言,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推动教育国际化的一种重要手段。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方式一共分为三种,分别是中外大学合作成立大学、具有二级学院性质的中外合作学院以及国内大学与国外大学合作成立相关国际化交流项目。在这三种模式中,国内大学与国外大学合作成立相关国际化交流项目的这种形式最为常见,以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为例,该大学通过与悉尼工商学院成立合作交流项目,采用2+2的方式,学生在国内进修完相应的课程后,将继续到国外接受教育。这种中外合作办学的方式在文化上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文化交流活动频繁。这里所指的文化交流活动指的并不是大型的主题活动,每个学生在日常交流中的行为都属于活动的范畴。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学校而言,由于有大量西方人的涌入,所以必然会在学生间产生更多的文化交流活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性的面对西方文化在思想上的冲击。

二是文化包容度更大。中外合作办学学校中会汇聚大量来自其他各个国家的教师和学生,他们会带来不同地域的文化,这些文化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会逐渐的融合,最终形成一种多种文化交相融合的文化集合。

三是文化虚无主义倾向更加严重。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不可避免会对长期处于一种文化中的主体产生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会因此而得到改变。

二、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

1.对本土文化缺乏了解,甚至有不认同的倾向

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发展成熟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具有强烈的反叛意识,他们总是不愿意接受主流文化的内涵,认为自己所长期生存的环境是有缺陷的。这种思想观念使得部分大学生从心底里就有排除中国传统文化的倾向。此外,除了部分大学文科专业学生外,很多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都缺乏同情之理解,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还停留在高中历史课本上,认为是应该被批判的封建主义糟粕,很多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俗、寓言和书籍都并不了解,并且也不感兴趣。

2.西方课程的新鲜感,让学生产生好奇和崇拜

目前,很多大学都采取了中西合作办学的机制,如上海大学的悉尼工商学院就采取了2+2的办学模式,学生在国内的两年进修完相应的学科后会赴悉尼工商学院进行进一步的修学。这些课程往往都比较新颖,西方老师会提供一些不同于中国学者的新的看问题的视角,由此让学生产生亲和感和好奇心,让学生形成中国的文化是落后的,西方的文化是先进的感受。

3.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缺少文化的判断能力

大学生这一群体在理智和研判能力上还不太成熟,往往会因一时的好恶去评判对象,由此往往作出错误的判断。大多数大学也不太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而更加重视理工科技术类学科的发展,由此会造成学生在价值观上的偏离,从而缺乏对中西文化优劣的研判能力。

三、中外合作办学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对策

中外合作办学的体制下,大学生在思想上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对于这个群体如何让他们在立足本土的基础上,科学对西方文化进行批判性的吸收成了大学教育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打造校园文化、改革课程体系、加强文化对比等多方多管齐下,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1.打造以本土文化为中心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文化的整体反应,如上所述,合作办学的学校具有更大的文化包容度。但是学校的管理者要在高包容度的同时,凸显出主流文化的魅力,建立由中国文化所引导的校园主流文化,要通过多种渠道弘扬中国五千年来的人文传统和文化精髓,在重视科学精神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一方面,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网络化平台积极对传统文化進校园进行宣传;另一方面,以传统文化为主导在教学活动中培养中国传统文化中树德立人、尊师重道的优良品质。此外,可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社团活动,提升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吸引力。

2.建立传统文化培养的课程体系

中外办学的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普遍具有倾向于西方的特点,较多的开设介绍西方人文、商业和科学等方面的课程,对于本土性的课程则涉及的很少。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中外办学不仅要走出去,更要引进来,要通过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课程吸引更多的外国学生来中国进修课程。调查显示,在那些留学生众多的大学中,中国学生普遍更具有文化自信,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也更深刻。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大学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特点,设置具有体系化的中国传统文化培养课程,设置从最基础的历史、哲学和文学入手,到书法、绘画和戏剧之类的艺术类课程,具有体系性的向中外学生全面的展示中国文化。

3.加强对中西文化的对比

加强文化自信并不意味着要排斥西方文化,而是要站在本土的立场上对西方的文化进行批判性的吸收。因此,清楚的了解中西文化的特点,从中作出精准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大学生在文化选择上的判断能力普遍较差。学校应该开设相关的讲座,全面的从文化整体性的角度介绍文化对比的基本方法,让学生清楚中西文化的核心特征,从而加深对本土文化的理解,进而对其进行反思,吸纳外国文化的优势和长处,形成一种以我为主兼顾东西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董俊. 国际化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汉语文化身份建构研究[J]. 经营管理者, 2017(7):388.

[2]汤美玲. 跨境教育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提升[J]. 科教文汇, 2015(34):32-34.

猜你喜欢
中外合作办学文化自信培养
基于间断—平衡理论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的政策演进研究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究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产业与教育交互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服装人才培养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中外合作办学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