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秀贤
【摘要】 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掘和把握教材中的富含传统文化的诗意,让学生在涵咏中接受诗意的熏陶,提升对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理解。本文提出高中语文教学要追求传统文化中的诗意,着重探索达成语文课堂诗意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传统文化 诗意 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5-071-01
诗语平淡万古秀,华芬落尽见真淳。高中语文教材具有极强的人文性和情感性,特别是文言文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这里有中华民族传统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精神品格,有“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生命感悟,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人生态度。凡此种种,教材体现了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涵和精神基础。语文课堂也应当开启学生丰富的生命感悟,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一节优质的语文课来源于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对文本的深入研究,更来源于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情感的激发碰撞。语文老师应如一只花蝶,飞舞处抖落满园芬芳诗意,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心灵的栖息地。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经常听到学生思维拔节的声音,这就是师生共同构建了一个诗意的精神家园。
一、创设课堂活动,营造有效学习情境
诗意的文本还需要有诗意的教师精心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去咀嚼文本、去感受词章的气息、去聆听作者的声音才能搭建成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师或迁移现象;或图乐配合;或剖析社会万象;或体味感情,挖掘内在诗意,根据教材采用朗诵诗歌、演小品等各种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增强课堂的诗意和感染力。只有搭建心灵对话平台,文本、教师、学生实现多边对话,才能达成教学的诗意化,让学生的心灵获得一种飞翔的幸福感。
二、反复吟诵,在诵读中感悟文本
真正的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许多语言文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能单纯的讲授。老师应该创设语言情境,启迪学生的想象,指导其反复诵读。就如卫女“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的温婉细腻,“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清醒决然,动情处激情飞扬,愤慨处扼腕长叹,悲戚处怆然涕下。我在《声声慢》的教学中,尝试了听录音配乐朗读、范读、分组读、分角色读、背诵等读法,师生一共在课堂上把这首诗读了七遍。通过反复诵读,我引领学生感受、体验南渡后孤独的李清照素手把淡酒,憔悴听秋雨的凄凉心境。
充分诵读,引发学生潜心品味文章中的意蕴和境界;充分诵讀,使学生在浓浓诗意中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引领学生吟诵,探寻积淀在课文中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三、锤炼语言,让课堂流淌诗意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教学的魅力就是教学语言富于文采美,他设计的课堂教学语言,精炼而又丰富,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教《慈母情深》时,他紧紧抓住一个“深”字,用自己诗意化的课堂教学语言,引领学生深刻理解慈母情深。
一位老师在讲授《游褒禅山记》的过程中,有这样一番话:九百多年前,王安石在这狭窄的洞中痛苦地转身,大发感慨,“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但这一遗憾,并未在其改革生涯中重演。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他是个“有志者”,“可以无悔矣”。改革,意味着挑战传统,抛却旧有,意味着矛盾冲突,艰难痛苦,改革迈出的每一步都要付出代价。王安石在这条路上义无反顾地艰难而孤独地跋涉,虽然以失败告终,却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声震长空的巨响。愿大家都能以坚忍的精神走遍人生路上奇伟、瑰怪、非常的景观。我们相信这样的课堂语言会久久回荡在学生心中,甚至影响他们整个丰富绚丽的人生。
四、开展文化活动,关注本地传统文化
1.开展背诵古诗文的活动,拓宽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途径
通过开展背诵古诗文的活动,引导学生亲近古诗文,进而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拓宽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途径。每一届教学杜甫的《蜀相》后我都会让学生摘抄并全文背诵诸葛亮的《诫子书》。《诫子书》虽篇幅短小,但却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它易于诵读,脍炙人口。从书信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信中。诸葛亮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2016年,本文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语文教材。这更加证明了这篇家书对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深远意义。
2.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
我们可以利用本地历史优势,积极挖掘当地的传统文化,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将会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让学生对自己本地的历史有了深入的了解,让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更加的热爱。可以让班级的学生。
家乡新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名人辈出,是广东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学习新会名人梁启超儿子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教给学生一些收集资料的方法,让学生课后以自由组合的形式参观新会学宫、新会图书馆、梁启超故居等省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领会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形式多样的交流,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语文教师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师要增强历史的使命感、责任感,利用语文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密切关系为学生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诗意而是一种教学观念,一种艺术境界。让我们的每一堂语文课都成为一片充满诗意的天空,成为一个师生共享的诗意的栖居地。让传统文化中的诗意在语文课堂轻舞飞扬!
[ 参 考 文 献 ]
[1]宋石晶.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有效应用[J].学周刊.2011(28).
[2]陈佳新.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J].文学教育(中).2011(03).
[3]吴碧芬.论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文学底蕴的塑造[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3).
[4]王崧舟.《诗意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高万祥.《语文的诗意》,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