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秀娟
摘 要:课堂提问是教学艺术,具有科学性。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重视课堂提问,掌握课堂提问的艺术,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重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优化提问技巧与方法,鼓励学生都能勇敢地回答问题,使提问更有效,让课堂教学焕发光彩。
关键词:优化;课堂;提问;有效性
不管是传统教学模式,还是新形势下的教学手段,都离不开课堂提问,尤其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作为一线教师更要注重课堂提问艺术,想学生所思,给学生所需,营造轻松愉悦的师生互动氛围,引导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闸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核心素养。本文探讨了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提问联系现实生活
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是对现实生活的具体概括,也是对道德社会和法治社会现象问题的理论升华。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鼓励学生将生活实际和道德法治教学联系在一起,不断革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教师应该立足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现实学习需要。传统课堂采用口传身授的理论灌输方式,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教师应该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启发学生进行主动思考。
《青春的邀约》中有“直面矛盾心理”的内容,这一知识点比较抽象,我们可以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设计问题。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目前的苦恼有哪些?学生的答案肯定会涉及到学业成绩、与父母的矛盾、对老师的看法和同学的相处等等方面。其实青春期的三大矛盾“反抗与依赖”、“闭锁与开放”、“勇敢与怯懦”就表现在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学生叙述苦恼的过程,就是发现矛盾的过程。发现了矛盾,想不想解决?为什么要解决?怎样解决?引出一连串的问题。在这课内容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所提问题积极思考、热烈讨论,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总之,设计凸显重点,突破难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的课堂问题,有利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对于教学过程的顺利推进和教学目标的达成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注重提问循序渐进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非常容易,但要想提出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并非易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时,假如采取“眉毛胡子不能一把抓”或者“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提问方式,那就失去了课堂提问的实际价值。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必须瞄准支点,即:课堂提问必须围绕三维教学目标抓住重点和难点,达到“一点多通、一点全通”的美妙境界。一般而言,教师的提问应该把握两个“度”:
第一,提出的问题有“梯度”。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活动是人参与学习活动的核心,积极的思维是个体的内部活力。可见,教师的提问能否激活学生的内部活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试金石。为此,我们应坚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尊重各个层次学生的差异,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稍微跳一跳就能摘到自己喜欢的桃子,从而在深挖潜能的基础上拓宽知识视野。
第二,提出的问题有“深度”。不管是苏教版,还是人教版教材,所涉及的教学内容都涵盖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些知识深入到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也要有一定的“深度”,以利于学生深层次理解问题的实质,并全方位、多角度感悟文本中叙述的核心内容。所谓挖掘“深度”,不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是高难度的,而是要求教师首先在备课时弄清楚相应教学内容的具体深度,力争在三维教学目标范围内做“文章”。部分教师认为,在课堂上尽量把所教知识点挖掘得深一点,以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其实这是一个教学“误区”,往往会让有些学生产生学习道德与法治难于上青天的感觉,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提问时应根据新课程标准,又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千万不能存在好高骛远的教学态度。
三、精心设计课堂问题
哲学家波普尔认为:“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现知识,去观察,去实践”。教学过程是一个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课前认真研究教材,紧扣教育教学目标,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问点去精心设计问题,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问题的设计可以从书本辅助材料入手,引用书本的小故事、漫画和名人名言等,精心设计。《揭开情绪的面纱》中有一个关于陈玲同学的小故事,就可以好好利用。我们可以设计以下的问题:陈玲为什么会有这些情绪的变化?陈玲的这些情绪表现体现了怎样的青春期情绪特点?假如你是陈玲,遇到类似情况会怎样做?……总之,可以把本课有关“情绪”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结合这个小故事,设计出一连串的问题。在师生共同探讨陈玲情绪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就掌握了需要掌握的知识:情绪的分类,影响情绪的因素,青春期情绪的特点……这些问题都是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的,都是我们教学目标上学生要掌握的内容。这一系列问题,促进了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发展学生思维,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有所悟有所行达到道德与法治课明理践行的目的。
四、探索如何解决问题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问题的设计可以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思维过程。“是什么”是下定义,形成概念,认识事物本质属性;“为什么”是探索事物的因果联系,揭示事物的地位,形成的原因、作用、产生的结果;“怎么办(怎样)”是分析问题后,启示我们应该如何解决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正确方法和思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不仅要重视传授给学生道德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落实道德行为。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为什么”还要让学生知道应该“怎么办”。如《维护公平正义》这一课,就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设计问题。什么是公平?为什么要坚守公平?怎样坚守公平?什么是正义?为什么要守护正义?怎样守护正义?学生具备正确的道德认识只是第一步,促使其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知道为何行动和怎样行动,并把正确的道德行为坚持下去,才是我们道德与法治课最终的教育目标。总之,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思维过程来设计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问题,使学生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明白事物的因果关系,最终明确应该如何去解决问题,落实到自己实际的行动中去,实现道德与法治课明理践行的最终教育目标。
问得多不如问得好,问得好不如问得妙。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提问无定法,贵在得法。有效的提问艺术能让道德与法治课堂趣味无穷、其乐融融,达到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效率,凸显核心素養,实现立德树人的伟大使命。
参考文献
[1]闫生厚.道德与法治课堂讨论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24):43-44.
[2]万作芳,任海宾.问题情境的类型与设计——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为例[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7(11):33-38.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立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