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曼珍
摘 要:在日常数学教学中,提问与引导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我们的提问总遇到低效或无效、抓不到重点、引导不透彻等困惑,需要我们去认真思索、研究。本文认为好的提问引导需要教师本身不断提升素养、加强提炼,努力突破重难点,把握好课堂生成,使数学的教学更严谨、更有效、更扎实。
关键词:提问引导;策略;激发思考;数学思维;内化知识
打造高效课堂,需从有效的提问和引导开始,好的课堂提问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同使干涸的土地得到雨水的滋润,使迷路的航船受到灯塔的指引,使稚嫩的雏鸟充满飞翔的勇气。
下面浅谈关于数学课堂提问与引导策略的思考。
一、去掉低效提问
做为社会中的一员,由于生活习惯不同,每位教师与学生的思维方式也不同,往往会看到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了许多细碎的语言,学生也随着教师不断机械、无意识地应和。
针对这类现象,教师首先要有意识地提炼教学语言,尽量避免向学生发出“是不是”“对不对”“懂不懂”“那么”“然后”等问话或前缀、后缀;也不要在刚提出一个问题还未解决时又提出下一个或连续几个问题,要留出时间给学生思考。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观点,注意说话时语言的完整性,避免学生说题外话或游离于数学课堂之外,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二、读懂教材意图
教材上只简单地呈现出几幅图或几句话,没有出现完整的方法、过程、知识、概念等。在研读教材时,教师要理清这堂课属于哪个领域,需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可以采取什么方法和手段。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口算除法》一课中,教材内容看起来简简单单、没有什么深度,加之教师和学生通常都认为口算很容易,从而不够深入地分析、设计,只是很快地带过、辅之大量的练习,但实质上学生能很好掌握的不多,在综合练习中非常明显地看出很多学生常因为计算出错而非常可惜,也因为口算不过关而养成了毛燥、不精益求精的坏习惯。可以设计如下活动来引导学生:首先,复习乘法口算及整十数中含有几个十,为接下来的教学打基础。然后,抛出问题:“从例题中你获得哪些数学知识?”“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让学生从收集数学信息开始,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习惯和情境意识、问题意识。
三、提炼教学重点
一堂课如果很平淡,或者看起来热闹但实质上没有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都不是一堂好课。这就需要进一步提炼教学重点,并使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紧紧围绕这个主线开展。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掷一掷》一课,教师要合理地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去思考“掷一掷”背后的数学知识。可提问:“当同时掷两颗色子时,和不可能出现哪些数字?”从而得出和的范围在2~12之间。在学生汇报后,进行猜和游戏,给出两组和:一组和为5,6,7,8,9,另一组和为2,3,4,10,11,12,让学生猜出现在哪一组的可能性大。随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探究、列表统计,发现和出现在5,6,7,8,9的概率大。教师相机抛出问题:“为什么和在5,6,7,8,9的次数多?这里面有什么奧秘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探索!”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通过猜想──验证──反思等思维活动,探究其本质、得出规律。
四、突破教学难点
一堂数学课,教完知识、走完流程很容易,但要突破难点,让数学不露痕迹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循序渐进地内化知识却并不简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恰当的引领、提问将会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
例如:在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课中,学生通过学习不难小结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这一公式,但若未让学生足够地去探索,是无法理解这个公式的,很多学生课后陷入死记硬背、机械式记忆的境地。教师要充分预设在初步认识了周长后学生对于周长的计算可能会出现几种方法,提问:“我们知道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那么长方形的周长可以怎样计算?请把你的想法写下来。”这时,学生可以独立思考,找出自己喜欢的方式,在汇报交流时,学生可能会得出6+4+6+4,6×2+4×2,(6+4)×2三种方法,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分别说出每种算法的算理,使学生深度认识周长的涵义,再根据长方形各部分名称得出较为简单的方法: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使算法多样化并得以优化,
五、关注课堂生成
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相辅相成,教师要做好充分的预设,但也要关注学生课堂答问的生成,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形成清晰的思路、规范数学语言。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一课中,教师提问:“从中你发现了哪些重要的数学信息?”学生回答“每隔5米”,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个信息转化成自己的语言──每两棵树的间隔为5米,引出“间隔长”。当学生提出路的总长是20米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纸上表示出来,学生可能说成“画一条20米长的直线”,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所画的应是线段而不是直线。在数形结合探究“到底应该植几棵树”时,教师不要急于肯定学生的其中一种答案,先追问:“只有4个间隔,已经植了4棵树,我们还可以植吗?如果可以植在哪儿呢?根据题目的要求我们还需要植吗?”引导学生再次认真审题,明确本题的要求及本课的目标。
六、重视回顾总结
一堂课,可能经历了多个流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学生从中收获了不少知识、能力,但主要知识体系却不能很好地链接起来。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回顾总结本堂课的习惯,厘清当堂课的基本内容,做出简单的总结,使数学的严谨性、逻辑性得到落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课堂结束前,教师要询问学生“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你获得了哪些新知识、新方法?”“你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可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教师在学生表达时相机板书、评价,让学生带着精彩、带着收获、带着好奇、探究的态度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数学中去,探索在课外的知识海洋中。
在“核心素养”教育时代,教师要深研教材、挖掘教材,特别是要活用教材、用活教材、做生活的有心人,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收集起来,做为学生探究的良好背景。向学生提问时,要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受数学的价值和应用范围之广大,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思想情感,培养更多的数学小天才或未来的数学家。
参考文献
[1]肖川等《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