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现当代文学教学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教师重视理论教学,在文本细读方面忽略了对学生的要求与指导。导致学生忽略文本细读,缺乏基本的鉴赏水平与审美能力。本文主要探索了现当代文学中的文本细读教学法,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 教学模式 文本细读
文学细读一词来源于20世纪西方论当中的一个流派即语义学,由此繁衍出细读法与新批评的文本中心论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传入我国。但是当时的国人大多数都将其定义成形式主义文化,这种新批评虽然存在一定的弊端,但是它注重对文本的结构和语言形式的分析,使文学欣赏回归作品的文学性。这种文本细读法它不仅仅是文化研究中的一种方法,还是重建人文精神,不断挖掘新的学术价值的一种重要途径。
一、文本细读释义
文本细读指细密地研究作品的上下文及其言外之意,它要求批评家注解每一个词的含义,发现词句之间的精微联系,包括词语的选择和搭配、隐呈程度不等的意象的组织等等。只有经过这样细致的分析,才能见出一部作品的总体,从而确定其艺术价值[1]。文本细读是回到文学本身,分析文学文本的结构、语言、修辞、象征、音韵、文体等要素,与作者产生共鸣,并对文本进行再创造,以探求文本的隐喻意义,发现文本的审美价值。
二、文本细读的作用
文本细读作为现当代文化教学的基础,可以说,任何形式上的文学研究都需要建立在扎实牢固的文本细读基础上,只有对文本材料自身进行专注的细读分析,才能正确运用某种方法和理论对其进行观照和批评。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文本细读可以培养读者的语感,提高语言能力;分析文本的结构,能训练读者的逻辑思维能力;探求文本的隐喻,可以提升读者的理解能力;欣赏文本的艺术价值,可以养成读者的审美能力;文本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能提高读者的人文素养。
三、现当代文学史的教学问题与现状
1.重文学史梳理,轻作品鉴赏
在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由于课程内容庞杂、课时短等原因,教师在教学中侧重于文学史的梳理,文学作品的欣赏往往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现当代文学教材的编写中,由文学思潮、文学社团、文学论争、文学流派和作家作品组成,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教师在文学史的梳理与作品鉴赏之间,面临着如何取舍的尴尬。相比较而言,文学史好梳理,学生容易接受;文学作品众多,阅读量大,如果学生不主动阅读,教师上课的进度就很受影响,教学难度增大。在这样的情形下,为了及时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们往往侧重于文学史的梳理;对于作品的奖赏,只是选取少数经典作品加以分析。在这样的教学目标下,学生掌握的文学理论知识丰富,但文学鉴赏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
2.作品鉴赏流于形式,细读不足
据粗略统计,高校的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教学,占据不到三分之一的课时。但这三分之一的文学作品鉴赏课,其教学效果如何呢?可以说是差强人意的。课时量很少的作品鉴赏课,由于学生作品阅读量跟不上,学生和老师之间不能就作品进行对话,老师只有唱独角戏,采用传统的讲授法给学生灌输作品的主题、作品的艺术特色、分析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等。学生在被动地接受或是不接受,课程学完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只停留在理论上,没有真正内化为能力,所学理论无法迁移。面对一篇文学作品,要么是束手无策,要么是流于形式,主要原因还是文本的细读不足。
四、基于文本细读的现代文学教学策略
鑒于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的文本细读不足的现状,我们应调整教学重点,改革教学方法,立足于文本细读,加大作品鉴赏的课时,培养学生的作品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动手能力,以培养应用型的创新人才。
1.增加作品鉴赏课时
为了培养应用型的创新人才,提升学生的作品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现当代文学课程在课时的分配上须做相应的调整。文学作品鉴赏课应占三分之二的课时,文学史占三分之一的课时,有条件的学校要开文学作品鉴赏课。除此之外,加大经典作品鉴赏的份量,经典作品经过时间的淘洗和读者的检验,最具艺术性和人文价值,是作品鉴赏的范式,如鲁迅、莫言、曹禺、茅盾、郭沫若等大师级作家的作品,在引导学生鉴赏时更具有代表性,文学鉴赏迁移能力可以快速提高。这样也能腾挪出富余的课时来进行文本细读训练。
2.采用多样化的文本细读教法
现当代文学教师在指导学生细读文本时,应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其一,专题式的文本阅读。这是效率比较高的文本细读训练法。以诗歌的鉴赏为例,教师在训练时,可以体裁的不同进行细读指导。如抒情诗歌的鉴赏,叙事诗歌的鉴赏。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抒情诗歌或叙事诗歌的特点,找准鉴赏的切入点和重点。以抒情诗歌为例,郭沫若的《凤凰涅槃》、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这三首抒情诗,鉴赏的重点在于其意象、意境和抒情方式。《凤凰涅槃》的意象雄伟,《再别康桥》和《雨巷》的意象精巧;《凤凰涅槃》直抒胸臆,激情四溢,《再别康桥》和《雨巷》情意绵绵,细腻委婉。专题式的文本细读最易于比较,在比较中能让学生快速掌握文体的特点及同文体作品的区别与多姿,掌握不同文体作品的鉴赏规律,从而较快地提升对不同文体的鉴赏能力,滋养审美能力。
其二,撰写文学评论。文学评论是对一篇文学作品进行系统的鉴赏。在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中,仅仅靠教师进行口头上的引领来训练学生的文本细读是很不够的,必须在实践的场域中将文学鉴赏落到实处。现当代文学教师在训练学生撰写文学评论时,应改变以前的撰写指导的随意性,教师要针对不同题材的文本,设计评论的训练内容与目标,并且对学生的习作加以精准的评点和修改。还要注意训练的阶段性,不同文体的训练应该有阶梯性,在学生掌握了一类文体的评论写作后,再进行下一类文体的评论写作训练。以小说的文学评论撰写指导为例,鲁迅的小说《伤逝》是一篇可以从各个角度阐释的小说,有当成爱情小说解读的,有当做女性小说解读的,有从人生的困境层面解读的,内涵丰富。从审美角度来说,《伤逝》开启了抒情小说的先河,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以悔恨和悲哀为线索,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首尾照应,心理描写非常细腻。可以引导学生从各个层面进行鉴赏,反复训练,保证训练的效果。
其三,谈论法。这种模式上的讨论课教学,比较适合与专项班进行,在新学期的第一堂课上,教师就应当为学生提供出合理的文本选材料,而后,定期地组织进行讨论课,由学生逐个担当主持来拟定讨论课议题,鼓励同学积极的发言参加讨论,都能表达出自己内心的见解,这种模式的讨论课能够使学生通过发言的形式,获取更好的审美体验,还能够获取跟别人分享交流的机会,这种方式可以激励学生课外反复的研究文学作品,把课堂的教学与课外的阅读结合起来,保证了课外的阅读能够落实到实处,从而使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欣赏水平有所提高,这种由学生主持讨论课的模式,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能够充分的展示文本细读带来的成果与心得,还能够听到别人对文学观点的看法,有助于学生分析他人的看法和意见,这也是一种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沟通过程。
结语
文本细读在先现当代文学教学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主导地位,它不仅仅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奠基石,还可以作为源头,为文学教学方面的研究创造更多可能性、在文本细读地过程中,通过和文学作品在心灵上的沟通交流,能够听出文学作品的另一种声音,能够发现和挖掘被忽略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文学回归文学性。
参考文献
[1]陈思和.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及其方法[J].河北学刊,2004(2).
[2]许可铭.当前文学研究中的文本细读问题[J].文艺争鸣.,2009.(3).
[3]陈思和.文本细读的意义和方法[A].中国当代文学名篇十四讲[B].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张爱玲.张爱玲文集[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5]朱小近.略论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的历史意识[J].江海学刊.2010(7).
作者简介
杨小波(1970—),女,湖南泸溪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