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智慧图书馆是基于数字化信息服务,具备智慧性特征的新型图书馆,是在物联网和互联网彼此对接的背景之下产生的,能够给广大读者提供一个更为精准与智能化的阅读环境,最大限度的滿足读者日益增长和多变的读书需要,确保图书服务质量。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服务指的是把现代化的智能技术手段应用到图书馆当中,促进知识信息随处可查,扩大图书服务的影响范围,最终推动知识服务的升华。本文将着重就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和实现路径进行研究,为引领图书馆现代化与智能化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实现路径
就目前而言,智慧图书馆还处在起步阶段,在发展和建设过程当中主要停留在技术应用和基本服务的改进上。要最大化体现智慧图书馆的优势作用,满足读者多元化与数字化的信息需求,就要从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需求出发,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引入和应用,将助推图书馆全面建设为前提条件,彰显数字惠民本质,引领高职院校图书馆走智能化、数字化与信息化的发展道路。
1、打造智慧图书馆服务技术平台
由于智慧图书馆是基于物联网与互联网对接形成的新型图书馆形态,从这一角度出发进行思考,要推动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构建,必须先要从完善技术支持着手,将打造智慧服务技术平台作为根本出发点,尤其要利用好环境安全、环保节能、云计算、大数据管理等全面性的物联网技术手段。在基于技术手段打造服务平台的过程当中,必须循序渐进,有效划分建设步骤。首先,要进行物联网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平台的打造,不断完善云存储、云计算、操作系统建设,以便对图书馆的各项信息资料进行有效储存和调用,促进信息的开发与利用。其次,要注意建设数字化信息资源,特别是要将纸质资源转化成为数字化资源,挖掘原生数字化资源。最后,要注意打造系统完整的图书馆智慧服务系统,并把关注点放在给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方面,证信息的有效供给。利用这一服务平台,读者可以完成一站式搜索,满足沟通互动、协作查询等多方面的智慧服务要求,践行个性服务与按需服务的目标,切实提升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水准。
2、做好智慧图书馆技术与制度建设
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现在的重要价值是满足读者对于智慧服务的要求,而满足要求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就是解决好技术方面的问题,尤其是技术标准、信息安全、隐私保护这几个直接关系读者权益的问题。高职院校要积极引入先进的保密技术与安全管理技术,加强对读者用户信息的保护,做好防火墙设计和数字加密技术手段的应用,以便从技术方面着手为读者构建起安全屏障,在满足他们智慧服务需求的同时,保护他们的权益不受损害。除了在技术方面加强改进之外,还需要做好制度建设,积极完善配套政策和有关规范,必要情况之下还必须制定提供智慧服务的信息通信与互动时的行业执行标准,避免出现智慧图书馆泛滥发展和失控运行的不良现象。另外,在制度建设当中要特别指出,对于个人隐私、商业信息、国家机密等信息的保护,在制度方面给出约束和规范,并为制度的落实设置专门的奖惩机制,确保智慧图书馆及智慧服务模式构建合法合规发展。
3、加强智慧图书馆人才培养力度
建设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必须要有综合素质过硬的图书馆工作人员作为必要支持,而且图书馆工作人员是图书与信息服务的主体,只有保证自身素质符合要求,才能够用更加丰富多样以及智慧化的信息,满足读者日益发展和不断变化的信息需求。真正合格的智慧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要具备极强的知识分析与预测能力,要具备完善化的信息技术理解和应用能力,比如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数学算法等,以便精准挖掘高价值的信息资源,给读者用户提供正确引导和智慧化的服务。在对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教育培训的进程当中,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人才培训模式,创新培训方法,将内部培训和外部交流学习进行有机整合,同时要注意做好培训结果的考核评价工作,并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培训方案,以便更好的提高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实现效果。
4、有效增强智慧图书馆服务意识
通过对大量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我们能够看到利用科技手段提高服务质量是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的重要特征。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服务具备人性化、快捷化、高效化、个性化的特征,而这些特征也特别表明,智慧图书馆带有鲜明的人文关怀精神。智慧图书馆服务建设,能够在先进科技手段的支持和辅助之下,让读者可以打破图书馆开馆时间方面的限制,还能够在图书馆之外查询获取大量的数字化资源,甚至能够利用智慧图书馆共建共享平台在任何智慧图书馆实施信息资源的通借通还。在未来高职院校在完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做到为读者所想,为读者所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帮助读者节约时间,增加图书服务便捷性、服务性和智慧性。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程度也逐步增加,高职院校图书馆在这一背景之下也承担着极大的压力和挑战。为了提高对新时代的适应能力,需要将建设智慧图书馆,打造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作为重要方向,基于图书馆的本质特点有效挖掘读者用户的实际需求,并从实际出发进行图书馆建设的合理调节与创新改进,切实应对并处理好图书馆消亡的实际问题,拓展图书馆发展空间,用更加优质的图书服务应对新挑战。
参考文献
[1]杨建雄.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学刊,2016,(2):51-52.
[2]黄冈军.智能图书馆的建设与应用[J].电子测试,2017,(14):74-75.
[3]董晓霞.智慧图书馆的定义设计以及实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4,(25):63-64.
[4]陈洪浩.智能图书馆设计思想及及结构初探[J].现代情报,2016,(24):102-103.
作者简介:
丁玲(1980.03-),女,汉族,浙江 义乌,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硕士),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