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大福
摘 要:现如今的社会生活离不开日常的口语交际,口语交际能力是人们逻辑思维和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而中学阶段的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初中阶段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很多老师对于如何提升初中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却是无从下手。因此如何解决初中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缺失的问题正摆在我们面前。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口语交际 能力提升
如今初中阶段的语文教育更多的只重视知识,而不太重交际能力,这就让很多中学生的交际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了缺失,另外很多同学对口语交际的概念并清楚;有的甚至对日常交际存在着心理障碍;有的却是缺乏相应的学习环境;有的学校没有一个好的评测机制导致学生交际能力下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一、明确问题概念,使初步学生了解口语交际
首先很多同学对什么是口语交际,一时说不清楚,也就是说对其概念不理解。这就需要我们老师逐步引导,讲解,使学生了解口语交际能力的概念。要使学生明白口语交际到底是什么,它其实是各种事物之间的信息传递,只要能够准确将信息传递给对方,那么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便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提升。[2]
例如,在课文《珍珠鸟》中,这篇文章由冯骥才先生所作,身为知名学者的他,就十分清楚该如何将信息准确的传递给读者。在这篇文章一开始冯骥才先生就使读者知道了他是想写一只珍珠鸟,接着在下文便开始描写这只鸟的形态。再配合文中所写的环境,并且在最后描写了珍珠鸟和自己之间建立了信任,从而表现了自己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等等这些信息都通过文字准确无误地传递给了我们读者。在这篇文章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文字其实也是一种交流方式,我们只有先准确地传递信息,才能进行日常的口语交际,进而提高我们的口语交际能力。而有些同学对口语交际概念并不了解,所以要想提升口语交际的能力,这就需要老师先去明确口语交际的概念,以便于学生理解。
二、找出问题所在,使学生逐渐克服心理障碍
在使中学生大概了解了日常口语交际的概念之后,我们仍然不能放松。因为如果仅仅是这样,是远远不够的。有一些中学生对于比较陌生的事物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是畏惧感。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老师,找出其中的问题所在,并逐渐使学生克服这种心理障碍,走出困境。
比如在课文《吆喝》中我们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人:卖青菜的,买混沌的,卖硬面饽饽等等。而我们可以通过这篇文章去鼓励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同学,告诉他们那些相对文化水平较低的人尚能旁若无人的与陌生人进行交流,像我们这些受过教育的学生,在面对他人的时候,也不应该怯懦,理应大胆地说出心中所想,逐渐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或者说像这种传统的叫卖方式只要你去做,尚能有有自己的一片天地,而如今信息时代,只要大胆地交流,便会有不错的发展。都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那么鼓励便是另一种形式的奖赏。只有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日常交际能力,使他们在智育和个人素质方面全面发展。才能为国家提供全面型人才,只有使初中生逐渐克服心理障碍才能使他们锻炼好口语交际能力,才能更好更快速地融入社会。
三、创造学习环境,使学生提升口语交际能力
我们都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但是如果有好的开端却不去保持,这是十分悲哀一件事,所以在使学生了解了口语交际的概念以及使他们克服了心理障碍后,还需要他们保持,而保持的最佳方法便是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学习环境。环境从来都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所以我们应該重视环境或者说氛围的建立。
比如《伤仲永》,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刚刚出生不久的方仲永天纵英才,世间少有,邻居们“甚奇”内都认为方仲永日后肯定大有作为,可是由于仲永的父亲没有让他拜访名师,继续深造,而最后却以“泯然众人矣”结束他本该辉煌的一生。如果追究这其中的原因那就是仲永的父亲并没有让自己的儿子在一个学习氛围很浓的环境中继续学习,而是选择借助他已有的才华,去获得利益,并且让仲永逐渐脱离了学习的环境。同样我们也经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外部环境对我们的影响很大。所以,如果初中生想要继续锻炼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却没有那样的一个可以锻炼的环境,这是绝对不行的,而我们如果想要改变这一境况,就需要我们老师不断被去营造一种活跃的日常交际环境或者说氛围,这样可以使学生不断加强这一方面能力。只有这样我们中学生的日常交际能力的培养才会有一定的成效,才能使同学的人格逐渐完善。
综上所述,想要提高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首先需要中学生大致理解口语交际的概念,这样可以降低培养他们口语交际能力的难度;同时以身为老师的我们还需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以便于口语交际教学的顺利进行;同时还需要逐步为初中生营造相应的口语交际环境,便于学生日常口语交际能力的继续保持。
参考文献
[1]劳英萍.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J].文学教育(下),2019(03):104-105.
[2]雷霞.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初探[A]..《教育学》教科研成果展示(2018年7月)[C].: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