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教育

2019-10-21 08:49曾建聪
关键词:创新精神综合素质实践能力

曾建聪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能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理念,让学生体会和体验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过程,可以有效培养高中学生的科研行为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

一段时间以来,教育界对传统教育方式的弊病、教育的最优化模式等进行了大量探讨,“主题研究”或“项目课程”也就现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成为近年来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和实施的一种新的课程模式。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伴随着教育理论研究和政策的推进,研究性学习以其日益凸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价值备受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我国近期全面启动的新课程改革,明确的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研究性学习以其新颖的实施模式,对创新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教育学发展的表现之一。传统纯粹接受式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这不仅仅在于现代社会的特殊性对教育的形式与内容结构所提出的新的要求,也在于教育学本身必须发展和成熟。现代社会的特點之一是,现代科学知识经过数百年的积累尤其二十世纪后半叶的高速发展已经形成一个知识大爆炸的局面,每一个知识领域都具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对这些知识的接受越来越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精力;学生面对这种重大压力陷于大量的习题训练而无暇他顾,而所接受只是前人研究所得的成果——纯粹书本知识只是作为科学结论的序列,既不是完整的知识,同时也不能自行产生新的发明和创造;单纯的灌输使人固有的创造性被抑制,导致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的重要方面难以体现,创新思维得不到有效的培养,整体素质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在高中阶段开展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具有其特殊性。与科研机构不同的是,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的不在于所确定“科研”课题的结果,而在于对科研行为能力的培养,二者可以说具有完全不同的目的指向。在试图对某一问题的回答或解决过程中,锻炼出科研过程中所需要的多方面能力。这一过程中对知识的应用只是其中的部分,它更涉及了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对已有知识模式(观念)的判断和选择、对所需信息的寻找和获取、动手的能力,甚至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交流能力等社会文化学范畴;它是学习主体对科学实体、对他人、对社会之有益的相互作用行为的综合能力的训练。因此,“课题”的内容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此一过程中获取切身的多方面体验以达到知识的真正掌握和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

由于综合素质的提高本身对书本知识所起的是相得益彰的作用,在课程繁重的高中阶段增加研究性学习依然有其重要意义。

首先,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独立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自己的课题目的,能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动机。在明确的学习目的驱动下,学生必须合理安排时间增加其有关调查或考察以获取资料;由于课题多选自贴近生活的素材,其间的活动往往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它使学习真正成为富于思想而有意义的生活;其结果是伴随着学习主体的自我充实感而来的强烈的动机使学习获得最佳效果。而课题进行过程中的新鲜感和课题完成后的成就感,都使平时刻板的学习方式所产生的生理抑制得到某种激发性调节,它激发了学生的潜在活力;整个学习过程的独立运筹又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性。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正是企图在这种充分的自主目的性动机中得到“过程中”的最大效果。

其次,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所学知识的联系和深化。传统授课方式分类细致,分别教授,即使同样属于基础理论科目,其间必要联系在教材中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知识序列缺少整合,而这种整合却是行为(实践)基础的重要方面。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展开过程中,学生在为解决课题而寻找工具(广义。包括书本知识与其他软硬件)时,自然而然的使各有关各科目知识得到某种程度上的横向联系,潜在的方法论意识得到培养;课题目的性的突出要求知识更具有整体性,学生必须在教材之外寻找必要的补充以使最终表达具有可理解性和可读性,而这些正是书本知识真正有效化的过程;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记忆问题,而记忆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取决于感受的多方面联系,参与记忆的感受器官越多,记忆效率就越好,研究性学习因其学以致用的方式使记忆的过程简单而高效;同样的原因又使有关原理(书本知识)得到进一步理解。

第三,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拓展和成长。研究性学习因其实践性而具有趣味性,每一个人在研究课题的确立时已经融入了自身的兴趣,这种选择一般的具有某种主体能力优势,以这种优势为主体的知识组合也一般的具有某种优势,就其潜在意义而言,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将影响学生此后学习专业和生活道路的选择;它加深了学生对自身能力的理解;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和智力水平;还有更多的意义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真正的体验,它们都可以提高研究者的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甚至责任心等社会道德文化品格的养成,这对个人和社会都是有益的。

当然,针对高中研究性学习的特殊性,在实施时应重视可接受性原则。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其特殊性,对已受课程知识所掌握的程度、深度,自身生理所具有的逻辑推理能力甚至逻辑推理类型,个性中所具有的爱好和关注等等,都是课程展开的首要因素,因此,在充分给予学生主动选择时,尚须在指导教师平时观察的前提下给出必要的启发和指导,以确定最适合于学生展开的课题内容。因为尽管所研究课题的最终结果并不是被关注的对象,但课题确定使“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效应与学生上述各方面情况却有着密切关系,题目的确定是在为学生寻找书本知识与其实践能力的最佳磨合点,它关系课程的顺利展开和取得预期的或最佳的效果。指导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起的是一种指导和启发的作用,在某些环节给予必要指导的同时,也加深了教师对学生深层次了解,加深教与学双方磨合的层次;它同时又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在深入了解学生能力优势的同时,促使教师必须掌握有关方面的前沿认识,以利于进一步的深入指导。如何使指导教师具有这方面的各种条件,成为研究性学习课程深入发展必须关注的方面之一。

基于上述体会和感受,我们还可以得到一个初步结论:在上述前提下,每一个学期安排一个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可以和正常课程同时展开并行不悖,它们是相容的。

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发展性学力”,力求在保证学生“基础性学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创造性学力”,促进其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因此,尽管基于必要记忆的书本知识接受在教育中依然作为重要部分而在当今课程中得到表现,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却体现了对知识的完整性和有效性以及可发展性的追求。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因其实践性而与包括学习的生活紧密相连,它使研究者得到真正的体验,由此加深对书本知识、对生活的理解。在研究性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同时,要求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适度地给学生以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我们有理由相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正确发展应该是一种高效率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3]王文琪等:《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教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猜你喜欢
创新精神综合素质实践能力
浅谈独立院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与实践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大创项目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作用研究
以心育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
浅谈规划展览馆讲解员的综合素质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