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浇灌,真情付出

2019-10-21 06:51余惠珍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9年45期
关键词:小学班级途径意义

余惠珍

摘 要:小学班级管理工作是对班主任教师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考验,面对小学生这种特殊的管理对象,不仅需要量化的制度、规范等去制约,更需要用真心去感染、用真情去感动学生,形成一种影响力与号召力,从而达到艺术性管理的效果,最终实现高效管理的目标。本文分析了小学班级艺术性管理的必要性,以及具体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小学班级 艺术性管理 意义 途径

一、小学班级艺术性管理的意义

小学班级艺术性管理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趋势性,首先从目前小学生的班级管理现状来看,很多小学班主任采取量化管理模式,所谓“量化管理”就是完全通过制定强制性的制度、规范与标准等来约束学生行为,指导学生的日常生活,通常以量化打分的方式来对学生做出相对简单、机械的评价。这种量化管理模式具有简单、可操作等优点,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硬性管理制度,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来规范与约束学生的行为,维持良好的班级纪律,然而,这种硬性管理模式却不见得适合小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小学生处于6-12周岁,正值三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時期,硬性的制度往往会拉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得双方产生隔阂,小学生内心深处的问题和想法得不到及时地倾诉与聆听,从而不自觉地在心底产生抵触与反抗情绪,不仅不利于班级的顺利管理,还可能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

面对传统管理模式的诸多不足,小学班主任当务之急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转变管理理念,变传统的量化规范与硬性约束为艺术性管理,一改以往的“控制式管理”变成“以人为本”的心灵引导,将制度约束与情感沟通、思想引导等结合起来,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班集体氛围中身心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从内心对教师产生一种认同感,进而能够自觉地遵守教师的制度与规范,所谓 “尊其师、信其道”,在师生之间达成一种不自觉的默契,自然地减少了班主任班级管理的障碍和阻力,也在无形中影响了小学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身心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1]

二、小学班级的艺术性管理途径

1.深入了解学生,群落化引导

小学班级的艺术性管理实质上是一种心理上的引导,是一种情感教育,面对6-12岁这样一批特殊的学生群体,教师要认识到不同学生因为“先天因素、家庭环境、生活经历以及家长影响”等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性格、特质、情趣、爱好等,这就使得不同学生在班级的日常学习中有不同的表现,身为班主任一方面要了解整个班级学生的整体特征,另一方面也要分析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因材施教,才能进行个性化引导。对此,艺术性管理的前提要求教师首先走进学生、深入学生,不仅要掌握各个学生的家庭情况、成长环境,也要靠近学生积极地同学生沟通与交流,经过多方实践来掌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再结合学生在校、在班级的日常表现、平时举动等来逐步判断学生的性格、才能、兴趣特长等。

例如:新学期开学,教师首当其冲的任务要调查学生的个人材料,整理出关于学生的家庭成员信息、居住地址等信息,并深入学生家庭进行家访,通过家访走进学生家长,与家长进行正面的沟通,以此来更为深入地掌握学生的性情、爱好等,在日常的班级生活中,往往会出现多个“自然群落”,其中的学生往往都有着相似的性情、爱好以及行为习惯等,当这些群落团体形成后,教师则能够以群体为单位来进行适当地引导、监督,同时,教师可以观察每一个小群落、团体内成员的领导能力、感召力等,给予这样的学生高度重视,任命其担任班级的管理职务,确保其才能得到有效发挥,这样就形成对一个群体内的其他学生的正面影响和引导,不仅减轻了教师的班级管理负担,也提高了管理工作效率。[2]

2.润物细无声,渗透养成式教育

如果把小学生比作植入土壤的小嫩树,那么教师则好比是植树、养树的主人,教师负责为小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健康的土壤、水源与养分等,在小学生如小树苗成长的过程中,最关键是要规范其行为,以润物细无声的渗透精神来逐步规范小学生,形成养成教育,小学生正值心理、生理的疯狂生长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正确地引导,则能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与行为习惯,也能为未来的健康成长打好基础。然而,“养成式教育”最关键是要掌握方法,要本着润物细无声的理念进行逐步地引导与渗透,对此可以从日常活动入手,在日常生活中渗透。

(1)日常生活中行为习惯的养成

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对此良好的行为规范的养成也需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劳动等方面来逐步渗透,对此,班主任教师则是一面镜子,教师必须从日常的一点一滴规范自身的行为,为学生树立榜样。

例如:上下楼梯自觉靠右行驶、打扫卫生要勤快、彻底,搬凳子时主动托起凳子,防止桌椅在地面刮擦。为了培养学生的礼貌用语,教师不妨每天早晨用礼貌的语言、面带笑容同学生主动问好。

通过生活的点点滴滴,小学生则可以在耳濡目染间接收到正面的行为规范和引导,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课外活动中养成良好品格与素质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培养的一大目标,小学生能否拥有良好的品质和素质直接决定他们未来的健康成长,然而,学生崇高的品格和素质应该在多种活动中来逐渐养成。对此,教师要抓住每一个课外活动机会,借助互动来塑造和养成学生崇高的品质与良好的素质。

例如:班主任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走进“孤儿院,老年公寓”等场所做义工活动,为老年人和孤儿带去温暖和幸福,以此来培养学生“传递爱心、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

3.班干部轮流制,培养责任意识

学生的责任意识影响其一生,班级管理中教师要高度重视班干部的选拔与任命,为了从小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则可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度”,一学期下来力争让每一名学生都有一次担任班长或生活委员的机会,以此来完成从“普通学生”到“班干部”的角色转变,在转变中来反射自身的不足,从而更加支持其他班干部以及老师的班级管理工作,形成一种责任意识。

结语

小学生班级的艺术性管理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教师要通过日常管理中发现问题,不断地调整与转变思路,积极地开创全新的管理模式,以此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实现班级的规范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屠荣生.师生沟通的艺术[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林岩.班主任工作的策略与艺术[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小学班级途径意义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有意义的一天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留学的意义
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学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
小学班级管理的艺术方法
浅析小学班级管理措施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