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课堂生成资源突破计算教学难点

2019-10-21 06:51刘震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9年46期
关键词:突破计算课堂

刘震

摘 要: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过程。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同时注意随时捕捉课堂生成的资源,灵活调控课堂教学,让课堂变得更有活力,真正实现“以学定教”的数学课堂目标。我在教学中三年级上册的笔算减法“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以及“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时很好的利用课堂生成资源,突破学生计算时的难点。

关键词:课堂 计算 突破

一、及时抓住课堂教学契机,突破知识难点

中间有0的笔算退位减法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五册第二单元的知识,是笔算退位减法中的难点,学生计算时最容易出错。为了能让学生经历笔算过程,更加清楚地理解其中的算理,我在教学中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去计算,展示出学生出现的各种错误,让学生明白怎样解决中间有0的笔算减法。

由于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三位数笔算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所以我就利用知识的迁移,先让学生做了两道中间没有0的笔算,但是两道题是有关系的:428-239、418-239让学生计算过程中体会十位上的数是怎样变化的,通过计算复习了笔算减法法则,接着趁学生意犹未尽的时候,出了一道408-239,自己试着做一做,这时孩子出现了困惑和分歧,答案不一,出现了以下情形:

全班开始争论, 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答案:408-239=79、179、169、279,这几种答案反映了学生不同的思路,学生之間出现了认知冲突,这是最好的教育契机,所以我没有立刻加以判断,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讲解:“谁想把你的计算过程写到黑板上来,”请不同答案的学生分别板书。

师:谁同意“79”?请你来讲一讲你的计算过程。

通过学生自己讲解计算过程,学生发现了十位上的0没法退1给个位,只能向百位退1,所以十位上变成了10个十,接着退给个位一个十,还剩下9个十,所以十位上算9-3=6,而百位上还剩3,算3-2=1。这样通过讲解这个答案,其他的答案也就不用讲了,学生自然就明白了计算过程和算理,正确答案是169。

但是到这里还不能结束,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趁热打铁,我接着问孩子,其他的答案错在哪里?(开始讨论)

学生通过讨论发现:得数“79”的同学以为要向百位借了两次,所以百位上4还剩2,所以2-2=0;得数179的同学是没有把十位上的借给个位,所以还是按照10-3=7而出错。得数是279的没有把百位上的退位去掉所以还是按照4-2=2而出错。

这样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找出错误分析原因,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我们在做题时容易出现的错,从而也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杜绝了各种错误地出现。

这节课我通过设计这样的一个“从学生出现的答案出发来讲解计算过程”的环节,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对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及时纳入课堂设计的范畴之中,适时调控,充分利用,激活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有效生成,利用学生生成的有价值的教育资源,让学生亲身经历了中间有0地退位减法的计算过程,通过对比改错不仅明白了算理,而且让学生认识到了各种易出现的错误,真正做到了从学生学习知识地角度出发,并回归学生的过程。整堂课老师讲得少,学生说得多,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二、结合学生实际,整合教学资源,突破知识难点

有余数除法的笔算是三年级教材计算教学中的难点,我在教学中根据以往学生在学习该部分内容时易出现的错误及困难,针对学生的实际,大胆地将教材结构加以改变,有利于学生的掌握。

教材设计是先教学表内除法的竖式计算,然后再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及竖式,我认为如果这样教学,学生在学习有余数除法竖式时,容易产生错误,而且意义也讲不清,所以,我将教材内容结构稍微改变了:先学习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在第二课时综合学习除法竖式,经过实践证明,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清楚,掌握起来比较简单。

第一课时:以表内除法为基础,学习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让学生明白余数是怎样产生的,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余数与商的单位名称怎样区分,教学这部分知识以学生的操作为基础,经历平均分物体的过程有剩余,利用知识的迁移促进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通过课堂反馈来看学生掌握效果很好,实现了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学生有了有余数除法的认知基础之后,先学习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再学习整除的竖式,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明白除法竖式计算的算理,及每一部分的意义。学生反映很好,掌握起来不是很难。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课堂是生成的,新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开发课程资源绝不能忽视了教材,而更应该深入地钻研教材,理解和尊重教材编写的意图,只有在真正弄懂弄通教材编写的意图,对教学目标的把握非常明确的基础上,再去"创造性"地处理与整合教材。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来编排我们的教学活动,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更加有创新性。

叶澜教授对理想的生成性课堂曾做过这样的论述:“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课堂教学双边参与的动态进程中,教师应准确洞察学生心灵的秘密,敏捷地捕捉学生在课堂稍纵即逝的变化,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纵深推进。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理想境界。

猜你喜欢
突破计算课堂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经济增加值EVA——企业业绩评价新指标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