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梅
摘 要:阅读虽然无法改变一个人人生的长度,但却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虽然无法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却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开展的“1+2+1+N”的含英咀华课外活动,无疑从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课外阅读氛围的营造,课外阅读广度的助力,课外阅读深度的着力,课外阅读方法的渗透,课外阅读机制的建立等方面,让学生“含”出了书韵,“咀”出了芳华,开启了自己的阅读人生。
关键词:课外阅读 含英咀华 方法策略
基于阅读在孩子终身学习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六年制不少于145万字。”这么大的阅读量,显而易见只通过课内阅读是无法实现的。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我与全校教师一起,紧扣新课标理念,从培养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升阅读能力入手,探索出了“1+2+1+N”的课外阅读模式,让学生“含”出了书韵,“咀”出了芳华。[1]
一、设置悬念,激发阅读的兴趣
学生天性好奇,喜欢新鲜的事物,在课堂上,老师如果能尝试以设置悬念的方式指向阅读的内容,就必然会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借助已经拥有的经验、储备与阅读文本展开对话,开启学生的阅读潜能。
例如,在导读《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时,我首先出示这本书的目录,让学生进行浏览,进而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故事,再让学生根据这个题目猜想所写的故事情节。学生交流以后,再请学生去读书里描写的故事,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的。当然,最开始学生只会天马行空地胡乱猜测,但是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就能从前面的故事情节中提取各种信息,乐此不疲地猜测后面的情节,迸发出对阅读的浓厚兴趣。
二、亲子阅读,营造阅读的氛围
一个家庭有没有书,孩子是不是经常能接触到书,这与孩子是否喜欢阅读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我向家长着力介绍了家庭教育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建议家长为孩子精心准备书房,凡是孩子每日见到的地方都放上书,并将家庭藏书600册以上,作为评选班级“书香家庭”的首要条件。让孩子每天在对书的随意翻动中,慢慢对书籍产生兴趣。此外,我还建议家长在外出旅游时给孩子带上课外书,在孩子过生日时送给孩子课外书,经常陪孩子观看“与课外书有关” 的电影,让孩子沉浸在浓浓的书香氛围中。“言教不如身教”,要想让孩子真正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家长应尽可能地和孩子一起阅读。我建议家长与孩子共同制定阅读计划,规定每天读书的时间,利用周末时间陪孩子逛书店、买新书、共阅读,让孩子感觉阅读是生活中必须做的事情。有了一个好的阅读氛围,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会逐步浓厚,阅读水平逐渐提高。
三、推荐阅读,助力阅读的广度
“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广泛兴趣的关键时期,涉猎书籍的广泛性对发展学生的心灵,培养多方面的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在给学生的阅读书单时,除“新课标”上规定的书目外,每学期都会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科特点、教材特点,给学生推荐符合学生心智特點的优秀课外读物。这就是我们推行的“1+2+1”的阅读模式,即一个单元补充两篇课外阅读文章和一本必读书。如四年级上期,我们就给学生推荐了16篇课外阅读文章、8本课外必读书和10本课外选读书,其中推荐的必读书有:《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海底两万里》《我要做个好孩子》《希腊神话故事》《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天蓝色的彼岸》等,内容涉及历史、地理、科幻、哲学、生物、道德等多方面,改变了家长、学生初涉书海,无所适从的情况,为学生提供了宽广可选的阅读人生。
四、经典诵读,着力阅读的深度
语言是一个民族睿智的积淀,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积淀,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成为世界文化的瑰宝,是我们炎黄子孙值得骄傲的一笔宝贵财富。为了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代代传承,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从小诵读中华经典诗文,丰富语言积累,培育文化底蕴。为了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九年义务阶段应背诵优秀诗文240篇”,以及“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取语言材料”这一目标,我们在每周四早晨设立了二十分钟的“经典诵读”时间,并按儿童的不同年龄、认知特点编写了一至六年级共计十二册的诵读教材。四年来,孩子们在诵读《弟子规》中,知晓了在家、外出、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在吟唱《笠翁对韵》中,熟悉了对仗、掌握了声韵格律,得到了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在吟诵《论语》中,明白了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除此之外,孩子们每学期还背诵了三十篇古诗词,含英咀华这些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将课内积累向课外积累有效迁移,使阅读积累不断延伸、逐步增量,进而实现学生文化底蕴、语文素养的提升。
五、读书交流,渗透阅读的方法
读书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在以往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有的学生在阅读中仅关注精美的插图,有的学生仅留意有趣的情节,有的学生仅徜徉于喜好的人物之中……很显然,这样的浅阅读虽然“量”上去了,而“质”却堪忧。因此,加强对学生精读、略读、浏览、批注等阅读方法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在课内阅读指导的基础上,上好了课外阅读指导与交流课。
年级的每一位孩子,每一名语文老师,受邀的家长志愿者都会来一场诗词歌赋、吟诵猜答的语文综合知识大狂欢。小书童的吟诵表演,6个班学生的拉歌对诗,“识字大比拼”“朗读风采秀”“我猜我猜猜”“记忆大擂台”“小小书法家”等六大闯关活动,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检验所学,于玩乐中温故知新,在展示中风采自信,于活动中快乐成长。
书香润童心,思维启智慧。“讲”“展”“演”“评”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而且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丰盈了内心的世界。
结语
让生活变成语文,把语文变成生活。综合开发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让精致的“文化点心”进入孩子们的精神世界,既满足了孩子们的心理需求,也满足了孩子们的知识需求,还适应了孩子们的时尚需求,体现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拓展性。且记且吟且操练,文韬武略信手拈。所以,我们说,学生是“含”出了书韵,“咀”出了芳华。
参考文献
[1]刘丰琴.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之方法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