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佳萍
摘 要:校企合作是当前高校提升办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切实可行地将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与企业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让学校有的放矢地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快速胜任企业的岗位职能的人才。
关键词:高校;校企合作;举措
校企合作办学是高校人才培养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就要求高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行业和企业的实际要求开展针对性教学,同时大力为学生和企业之间构建沟通桥梁,让学生了解自己未来的岗位职能,深刻认识到自身的差距,从而在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深化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能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才在校期间职业能力的养成,减少学生踏人社会后与岗位磨合的周期。高校、企业及政府要格外注重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各自定位角色、理清思路,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共同为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贡献一己之力。
一、高校校企合作现状
校企合作,不仅仅是我国高职院校和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高校的最终的发展需求,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只有将校企合作的深化和发展落到实处,才能根据行业需要不斷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走出一条促进学校发展、融人企业社会行业、推动社会进步的特色之路。高校在长期的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校企合作要成为增强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为高校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办学质量的一项宝贵方法。企业通过校企合作能够在人才合作培养的过程中储备后备人才资源,从而获得人才竞争力的优势。
从校企合作的时间来看,绝大多数校企合作时间为3年左右,少数技术类转业的合作时间为5年以上;校企合作的频度较低,绝大多数学校所谓的“校企合作”只是在每年暑假期间安排学生进企业进行实习,企业与学校之间合作进行的课程探讨、转业调整、教师实训、行业科研较少;校企合作的稳定性不高,虽然绝大多数企业在校企合作期限内每年都能按照合约接纳学生进厂顶岗实习,但是每年只能接纳不到一半的学生:校企合作保证机制不够健全,多数学校为校企合作建立了较为系统的保证机制,但是校企合作过程中.政府参与较少。
二、高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1、校企双方合作理念难以融合
高校和企业双方校企合作理念的滞后。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急功近利,在校企合作过程当中,往往只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忽视学生职业道德乃至职业素养的提升,这就导致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存在很大的差距。企业所追求的经济效益在校企合作中难以达到增加的状况,企业没有认识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局面中,企业要获得可持续发展,核心因素是智力优势和人才优势,人才是长远利益的制造者,加之一些高校所培养的毕业生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和需要,从而导致企业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懈怠。校企双方在培养理念上没有达成一致,使得校企合作步履蹒跚,实质性合作进展缓慢。
2、缺少完善的校企合作政策与制度支撑
在关于校企合作方面,教育部门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并出台多项文件推进校企合作。比如2008年《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鼓励校企合一、形成产教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职业教育模式。” 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的召开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发布,是在产业转型升级和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时代背境下,党中央、国务院为建设职教强国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教育部于2015年印发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以产教融合提升高校的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当中,地方政府并没有制定相应的保障政策和实施细则,以致于校企合作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学校、企业、学生的利益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难以保障,挫伤了企业和学校对合作的积极性。
3、校企合作运营机制还有待完善与优化
校企合作的目的,就是在合作中完成对人才的培养,从而让企业和学校实现双赢。然而双赢的基础是二者的默契配合.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校企合作的完善和健康的运营机制。目前大部分高校在校企合作过程当中。往往会选择让毕业生人厂实习或者学生假期短期实习的方式进行,学生通常需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决定自己的工作类型,因此很多毕业生做着与自己专业毫不相干的工作。同时,由于缺乏配套的机制,学校教学与企业实际应用严重脱节,导致很多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后,难以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深化与发展策略
1、政府加大校企合作的方向引导
政府在校企合作过程当中,不仅仅要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而且要出台一系列的法律政策对校企合作进行服务和引导。在校企合作过程当中,政府要利用自身舆论优势和权威优势,为学校和企业做好牵线工作,同时为学校和企业搭建良好的平台,这样一方面可以利用学校的科研优势和知识优势。为企业解决相应的技术发展难题。还能够让学校教学与学生实践相互结合。学校可以将毕业生的毕业设计结合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相结合.校企双方以及政府有关部门三方共同指导学生答辩,这就可以很好地解决就业工作与毕业设计冲突这一普遍存在的难题。
2、建立校企合作健全激励机制
校企合作意味着企业要在合作过程当中投入一定的人力资本以及其他成本,从而导致企业在合作过程中的成本与收益的不匹配,这就意味着校企合作必须要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尤其是不能让企业完全承担顶岗实习造成的成本和负担,除此之外,政府也要切实参与到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的建设当中。值得注意的是,激励机制建立的前提,有健全合理的评价机制,而这种评价机制只能由校企之外的政府建立,政府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机构,专门加强监督校企之间的合作,对工作不到位的一方及时进行问责。同时,通过减少部分税收或者补助补贴等方式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鼓励。
3、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想要健康运行,必须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这就要求学校首先要在“战略一体、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共赢共建”的基础上,建立校企和合作理事会,从而完善校企合作运行体制。学校还应该成立相应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各个专业也应该安排相应的专业负责人建立校企合作工作组织。从组织结构、人员调度、学校规章、政府支持等各个方面对校企合作进行保障,这样才能形成风险共担、人才共育、学科共研、成果双赢的局面,让学校和企业成为共荣共生的生命体,从而让校企合作进入良性循环。
4、强化校企业双方合作思想融合
校企合作的重點在合作,要求学校和企业相互配合,绝对不能是学校按照原来的模式教学。企业也不与学校沟通,仅仅在学校安排毕业生的时候提供工作岗位。目前大多数高校依然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再辅以一系列的技能训练,不能给予学生足够的实际技能训练。校企合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推手,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高校可以结合自身以及本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专业布局、课程结构进行优化。同时还可以根据高校的软硬件以及学生的自身特点积极开发教材,以使理论联系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
5、消除校企双方信息不对称现象
合作的前提就是知己知彼,也就是要消除盲区。实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不是简单的由学校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或工作,而是要认识到校企合作真正的内涵和目的,将教学内容与实习工作密切结合。因此,学校的教学内容必须在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以及企业实际要求的基础上设计和制定。校企合作不仅仅是对学生技术学习的考核,更涉及文明生产、安全生产、职业道德等一系列重要内容。学校必须组织相应的来自社会和企业中的技术人员,针对不同的项目进行认真的研究和讨论,同时结合学校自身软硬件的实际情况,进行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根据企业和行业的标准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压缩、提炼或者转移为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项目,从而将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落到实处。消除信息不对称必须要发挥企业的主要作用。企业作为经济个体,与学校有很大的不同。企业和学校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与内容、供给与需求等方面有很多的信息不对称,很大程度上增加企业的合作成本,从而间接挫伤了企业的合作积极性。这就要求企业主用参与到校企合作项目当中,参与到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建立、研究开发、招生就业等各个方面。同时,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企业和学校之间搭建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有效消除校企之间的沟通不畅,达到降低合作成本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勇忠.当代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发展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4(27)
[2] 单武雄,欧剑锋.试论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J].职业技术,2014(5)
[3] 徐耀鸿.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探讨[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
[4] 孙谅.深化校企合作,实现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