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立红
摘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新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速度加快,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本文以微博为例从内容质量、广告、网络暴力及娱乐化倾向方面分析新媒体浪潮中伴随而生的问题。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暴力;娱乐至死
近几年,新媒体时代到来,信息渠道增多,传播速度加快,信息内容丰富,极大地满足了人们不断增长的对信息的需求,方便了人们的经济和生活。但与此同时到来的问题也层出不穷,值得我们深思,笔者斗胆写下这篇文章,剖析新媒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另一面。
一、新媒体平台门槛低,发表内容质量参差不齐
新媒体的发展给更多普通民众带来了发表言论表达意见的自由,人们不受地位及职业影响,可以自由的对新闻时事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充分行使自己的表达权,但与精英主义相对的这种大众传播,可进入门槛低,用户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发表出来的言论也高低不平,容易出现一些粗俗、无营养的言论。这种不正常的现象会对网络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久而久之,势必会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导向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在新媒体的助推下,为满足更多受众的需求,许多知名博主及自媒体账号通过低俗化、无深度的内容博人眼球,大众文化日渐被贴上游戏化、众声喧哗及娱乐化的标签,这些标签使原本淳朴自然的大众文化陷入低潮。
二、虚假信息、网络暴力屡见不鲜,传播伦理失范问题愈发严重
新媒体时代,网络新闻闯入人们的视线,新闻事件频频出现在网上,于是,在一些负面新闻面前,愤怒的大众扛起道德的大旗,纷纷指责事件中错误的一方,光指责是不够的,还要进行人肉搜索,将事件人的底细扒干净让人围观,一起责骂[1]。以微博为例,在一些时事新闻的评论下,就会出现很多不恰当言论,轻则辱骂当事人,重则辱及父母,言语污秽不堪。这些词汇不仅表达了评论者对事件的态度,而且会影响很多人的态度发生变化,在同一个场域,就会产生一种群体极化——当一群人的观点一致,经过讨论发酵,就会产生一种偏激的极端倾向。
在微博热搜榜里,虚假信息屡见不鲜,它不仅对当事人的权益造成损害,也严重影响了微博的传播环境和秩序,同时对现实社会秩序也产生了不良影响。热门事件中的伦理问题频发且严重,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分社会、经济、法律和技术四大方面。
首先从社会方面分析,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结构的变化,导致的社会矛盾突出是传播伦理问题出现的背景。
其次,经济方面,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微博中的逐利主义驱使拥有一定粉丝群体的博主或自媒体官微发表一些虚假信息来为自己获取利益,为获取曝光度、关注度,发表一些未经验证的或者侵权的信息,以及微博服务者会通过卖热搜来获取经济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传播伦理问题接踵而至。
再次,在法律方面,无论是针对微博个人用户还是团体组织,缺乏具体的可量刑的法律条例来约束用户,规范传播行为,导致微博中的色情传播无人可管,侵权问题无法可依、无门可诉,只能通过微博骂战解决,致使微博伦理问题频发。
最后,技术方面,虽然微博采取了实名制方针,实际上绝大部分用户仍然是匿名状态,在匿名状态下,人们往往会将自己在现实社会中不敢展示的另一面在微博中显现,无责任的发布信息,无道德的进行谩骂,发表不经证实的侵权信息,从而导致微博伦理问题[2]。
三、戏谑化表达增多,意义共享中呈现娱乐至死的倾向
“戏谑化”表达使网民在碎片化的意义共享中呈现出“娱乐至死”的倾向。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深度沉浸在娱乐狂欢之中,那么这个国家或者民族的网络文化,则很有可能出现像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写到的情形,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其结果是我们成为了娱乐至死的物种。新闻对真实性准确性有着严格的要求,尤其在数据方面,更是应该审查严格。可是在信息高速传播的网络平台,竟然产生了这种可笑的错误,而且顺利报道了?受众在面对这种新闻时第一反应不再是质疑,而是用一种“戏谑化”语言来表达,新媒体的快捷开放多向互动等传播特点推动其“娱乐”功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由此也引发了强大的负面接收效果——麻醉作用,從而将现代人淹没在“集体狂欢”的滔滔洪水之中,甚至给社会核心价值观造成负面的影响。
四、结语
本篇文章以新媒体为背景,以微博为例,剖析了新媒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几点问题。新媒体的到来是一种趋势,也象征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但我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在享受新媒体带来的刺激与快感时,都应该清醒地考虑到新媒体的另一面,杜绝沉溺在新媒体浪潮中。接受新媒体的到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怎么防微杜渐也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之一,这里就先不做陈述了[3]。
参考文献:
[1]张琴.微博热门事件传播中的伦理失范与对策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例[D].成都理工大学,2017.
[2]刘珊珊,郭蕾.新媒体视域下传播伦理的困境及对策[J].新闻研究导刊,2015(07).
[3]李文冰,强月新.传播社会学视角下的网络传播伦理失范治理[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