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新高考下的实验教学方法

2019-10-21 07:23刘高峰
大众科学·上旬 2019年9期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化学实验教学

刘高峰

摘 要:为了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本文先提出了化学探究式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然后主要从创设问题情境,改进课堂实验教学,利用身边物质开展探究学习等教学实践对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高中化学;新课标;实验教学

我国的化学教学,实验课的比例占总课时的20%,而欧美国家往往占50%;而实验的教学形式是以演示实验为主,约占实验总数量的90%以上。演示实验又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种实验教学的常用模式是:实验前教师明确讲清有关的新知识,然后进行实验演示。把实验现象、结果与新知识作对应比较,最后由教师(也可请学生)作概括和总结。验证性实验的教学模式是按“问题——原理——结论——实验证明”的程序教学的,这种模式简明、清晰,有利于学生对结论的认可,强化理解和记忆,但缺乏趣味性和生动性,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角度看,长期选用这种模式实施实验教学显然是极不妥当的。因此化学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而化学实验则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开展探究性学习,以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弥补实验教学的不足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

一、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的好坏除了智力因素之外,情感因素也是不能忽视的。

例如:在《钠的化合物》一节的学习中,可提出下列问题:“当哪里有火情发生时,我们首先想到用什么灭火”?有的学生脱口而出:“水”、“灭火器”。这时,笔者又设疑:“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是由于反应产生了CO2气体,而今天,我却要用H2O和CO2来点火,大家相信吗”?演示趣味性实验:“滴水生火”、“吹气生火”。此时学生产生矛盾、疑惑、惊讶,进入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从而把学生引入学习的佳境。笔者再次设疑:“H2O和CO2真的能点火吗”?学生的积极性再次高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提出一系列的新问题:

提出问题(1):棉花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提出问题(2):棉花的燃烧说明了什么?

提出问题(3):猜测Na2O2与H2O及Na2O2与CO2发生反应后的生成物?

提出问题(4):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问题(3)的猜测?

由于创设矛盾情境,学生的脑子里充满疑惑,从而激起强烈的求知欲,驱使学生专心致志地听课,积极思维,寻求问题的答案。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围绕提出的问题,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合作学习,设计出探究性的实验方案,并用实验加以验证,最终得出了探究的结论,从而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Na2O2的化学性质。

二、改进课堂实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能突出实验的创造性,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学会研究与探索的方法。如教材中有关乙烯的制取和性质的实验,若将乙烯的制取与性质的课堂教学改为探索性实验,就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学习乙烯的制取和性质时,首先介绍实验室制乙烯所需的药品及反应的原理,通过讨论、分析,由学生自行设计制取乙烯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然后提出问题:乙烯具有哪些重要的化学性质?启发学生根据学习过的甲烷的性质并结合课文设计探究乙烯性质的实验。经师生共同讨论,确定实验方案,明确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后,学生分组亲自动手制取乙烯并试验乙烯与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气的反应。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描述各实验现象,分析总结乙烯的化学性质。在实验过程中,启发学生要认真观察,发现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如反应液的颜色变化、所生成气体的气味与课文所述的区别等,让学生认真思考,充分讨论、分析,直至得出正确的结论。由此,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净化乙烯的方法,选择适宜的试剂和仪器,设计净化乙烯的实验装置。这样,整个有关乙烯的制取和性质实验就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行设计,独立操作完成,既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又包含了创造性思维训练,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技能和实验技能,又学到了科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

三、利用身边物质,开展课外和家庭小实验,加强探究性学习

开展探究性学习,可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根据课程标准提供的情景素材,深挖教材内容,以身边的物质为切入点,为系统性的探究性学习寻找信息源。

实际上,教材中许多的演示实验和有关数据表格都值得我们去探究。很有必要对教材中那些能引起探究的知识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如:

问题之一:在学习用双氧水加热制取氧气实验时,如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方案进行操作,学生根本观察不到如教材上图示的木条复燃现象。为什么?难道真的没有氧气放出吗?如何改进这个实验?

问题之二:在学习了原子的构成后,根据教材表4—2“几种原子的构成”中的有关数据,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

问题之三:你买过食盐吗?你注意了食盐包装袋上的说明文字吗?对此可向学生出示下列问题进行探究:

思考1:你认为包装袋上的碘酸钾(碘元素符号为I)的化学式为什么,其中碘的化合价为多少。

思考2:四川省盐业公司专营的精制碘盐包装袋上有这样的说明文字:“待食物快熟时加入,不要爆炒煎炸”。请用有关化学知识加以分析解释。

思考3:为什么包装袋上还注明要“密封贮藏”?请对照化学式,联系使用说明,大胆作出你的猜想。

思考4:“每100g盐中含碘2~6mg”,这里的碘指碘的什么形态?相当于含多少g的碘酸钾?

这些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的身边的化学知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虽然有一定难度,但在老师指导下完全可以得出解答。虽然有些问题超出了教材范围,也不是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但有这样一个难得的探究情景和信息源,为什么我们不花点时间去探究呢?要知道,也许上述每个问题花了1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但学生知道了怎样从已有知识中去发现和获取新的知识,而不管他的发现是多么幼稚,这种大胆猜想和假设的过程,就是科学探究的步骤之一,让学生养成探究的好习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实践表明,在化学课堂教學中,实施探究性学习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主动”中发展,在“探究”中创新,伴随新课程改革的全面进行,探究性教学的实践将越来越丰富,它将成为高中化学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地分析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努力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新课标理念得以有效地落实。

参考文献:

[1]杨加德.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初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22).

[2]张素娟.化学课堂探究性式教学的研究.教学研究,2005.3

猜你喜欢
新课标高中化学实验教学
基于科学探究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探索
高中化学解题技巧分析
网络与云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基于“336”模式构建高中化学智慧课堂的实践研究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初探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初探
拾级而上 顺流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