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江南
摘 要:现代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有效的学习应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发生和进行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既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创新意识以及核心素养培养最为直接的途径,同时也是新课改下实现学生主体者身份与教师主导作用相互和谐统一的最具显著效果的方法之一。基于此,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做些探讨,以望进一步深化数学课程改革,促进数学有效课堂的构建与生成。
关键词:问题情境;小学数学;趣味;生活;探究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通常采取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习惯性地将学生当作容纳知识的机器,这便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主体性的发挥。而新课改倡导“以生为本”,强调“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为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的号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就需尽早走出“教教材”的误区,并立足学生特点与学科特点,通过问题情境的引入与创设,引导学生逐渐建立自主的、灵动的、合作的学习方式,以达到教与学的最佳组合。
一、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对于一门学科的学习通常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且更加倾向于将数学学习融入一定的真实情境中,而非通过机械地背诵和记忆来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基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之初,教师不妨依托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话题来创设问题情境,以此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从而为接下来教学内容的讲授奠定一个良好的基调。
以“确定位置(一)”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在导入环节,我对学生说道:“今天,老师准备带大家到动物园走一走。”随后,我利用课件出示了动物园的平面图,并继续说道:“一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喷泉广场。看示意图,你都看到了哪些场馆?”待学生熟悉了动物园中的几个主要场馆后,我向学生问道:“同学们,你最想去哪个场馆?”待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后,我继续引导道:“你知道老师最想去哪个场馆吗?猜一猜:黑毛黑,白毛白,圆圆胖胖惹人爱;攀得高,爬得快,嫩竹野果当饭菜。”如此,通过在导入环节创设去动物园这一真实情境,再借助猜谜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熊猫馆,不仅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而且还为接下来描述动物园中各场馆的方向和位置做了铺垫。
二、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学习动机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程应在强调知识教学的同时,尤为注重对学生应用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應重新搭建起生活与数学之间的桥梁,并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来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以此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得以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
在教学“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时,我立足学生生活创设了如下情境:“本周六上午,在我市科技馆有一场精彩的电影,现在老师手里有一张电影票。明明和林林都是电影迷,两人都想得到这张电影票。现在老师很为难,不知道该把电影票给谁。为了公平起见,请同学们帮我想个办法来决定把电影票给谁。”由于这一问题十分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所以很多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抓阄、抽签、摸球、掷硬币、石头剪刀布等多种方法。在这之后,我顺势引出了新课——可能性。如此,通过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既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又有助于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
三、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改引领教学理念的更新,聚焦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探究学习的开展。为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的号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力图革新传统的被动式教学模式,并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以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从而实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
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这部分内容时,我先是利用课件演示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以使学生进一步领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之后,我出示了生活中的梯形,并向学生问道:“同学们,你认为梯形的面积可能与哪些量有关?”在学生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我将其中有价值的猜想记录在了黑板上。接下来,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同来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看看能够将梯形转化成之前学过的何种图形,并通过探寻图形间的关系,自主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如此便充分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教与学的相互促进。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早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并在充分遵循学生学习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熟悉问题情境创设的多种形式,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从而促进数学有效课堂的构建与生成。
参考文献:
[1]李继芬.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7(02):68.
[2]石万义.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教学法的具体运用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6(0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