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华英
摘 要:培养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文章从教师、家长、学生本身三方面分析学生审题不清的原因,并提出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策略,需要注重学生在审题方面的训练,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大声朗读、巧妙标识数学题目,理清题目构建思路,找出题目中各种等量关系。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数学审题的捷径,提高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审题能力;培养策略
一、学生审题不清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教师容易忽视对高年级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认为只要学生会做题,培养学生能力是以后的工作。教师更在乎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能否完成,教学过程是否完整,等等。在这一过程中,高年级学生仅仅完成题目练习任务,并对教师形成一定的依赖性。部分教师不能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习惯于填鸭式的教学,把所有的题目都给学生讲解,告诉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长此以往,降低了学生练习的兴趣。这违背了《数学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学生学习应该是一个灵活,本性化的历程。学生应有充足的资料和空间来体验考察、实习、猜想、计算、推理,考证等数学活动。”
(二)家长不标准的阅读习惯
低年段学生的的识字率不高,因此通常需要父母在家庭功课中阅读文本。如果没有专业的教学阅历,父母不可避免地会增加少许主要单词,或直接给孩子解释一些难懂的词语。于是,一旦孩子脱离父母的帮助时,父母会怀疑孩子写得太慢,长此以往,他们对孩子的阅读理解的干扰就越大。这使得高年级学生的读文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升。在一次与高年级学生的家长座谈中,一位家长说:“我的儿子并不急于在家里写作业,一直到十二点还是写一个小问题。而且我帮助孩子阅读每个主题,直到孩子完全理解。”通过这次座谈会,笔者终于找到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表现欠佳的原因。当家长在家辅导孩子的家庭作业的时候,父母的指示越多,孩子理解问题的能力就越不理想。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导的功效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教化的相似性。没有这个顺序,学校教学和学习的经历会像纸房似的解体。
(三)学生本身年龄特点的限制
高年级学生大约九岁,与数学读题、审题理解的要求相比,识字量有所欠缺,题目中部分字尚不认识,更不能理解它的意思。有的学生缺少生活经验,即使认识了这些字,又不理解字的意思,对其读题、解题带来困扰。高年级的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做题目经常不能集中注意力,急于做完而不关注质量。有的学生匆匆看一遍题目就急于动笔,使得错误高频发生。这大都与学生缺乏思考学习的兴趣和习惯有关。这既是该年龄段学生存在的一般状态,也是造成其审题能力发展的一种主观的限制性因素。学生的识字能力有限,他们经常会碰上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假使不理解字词的含义,就会招致混乱,也会误解原文。例如,有些学生不知道单词的名称,他们如果读题错误,就无法正确理解文章主题的含义。
二、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加强对阅读题目的练习,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习惯
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教师应该通过生活中的教导来指导他们,通常是帮助他们提高检查的能力,帮助他们纠正不良习惯。因此,必须要注重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用。学生在复习时应逐一阅读问题,正式解决问题,足够理解其含义,仔细剖析主要前提,然后制定规程并给出答案。这种处理方式不仅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还可以提高答题的准确性。要真实完成如此的目的,教师还必须在教室培养学生更多的耐心,不一定在一个框架内制定作业时长,但必须把握这一中心。在问题开始时,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写下重要消息,例如,有一道题目:张大妈用十五米长的绳索打算制作一个菜地广场或圆形。在第一次阅读后,学生利用铅笔圈画重要的词句,如15米、正方形、圆形和广场。学生只有明晰重要词句时,才能找到不熟悉的未知关联,并经历总结反思,提高处理问题的有效性。
(二)弄清题目中主要信息,指导学生进行思考
小学生的思考能力还处在初期阶段,而数学应用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使学生在做题时,感到了一定的压力,造成学生在审题时无法充分了解其中的主要信息,甚至导致解题结果不标准的情况。因此,要增强学生的审题能力,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加大对审题的重视程度,并且在学生审题时施以相应的指导,重视对主要信息的有效分析和指导,同时让学生增加对类似题目的训练。比如,在对分数题进行练习时,遇到这样的应用题:一辆摩托每小时可以行驶60千米,这辆摩托车从甲城区至乙城区用了3小时,从乙城区回甲城区用了2小时,这辆摩托总共行程是几千米?在学生进行审题时,就会想到这个题目是對教材公式的实践,也就用时速与所用时间相乘就能够得出总路程,那么学生也会给出60×3或60×2的答案,然而这时学生会得出疑问:出发和返回时的行程不一致。对这样的疑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讨,自主分析。通过一定时间的探讨,学生会总结出:应用题没有说明摩托在返程时按原路返回,因此,可以判定摩托出发路线与返回路线不是同一条,要在时速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从乙城区到甲城区的行驶路线最短。也有学生会发现:由于在应用题中仅仅给出从乙城区回甲城区用了2小时,这就可以总结为在循原路线返回时,虽然到达了甲城区,但没有达到实际地点,摩托是处在半路中,因此,就会给出60×2千米的答案。从学生的这些总结中,笔者发现学生正确找出了题中所隐含的信息,并且对隐含信息了解得很充分,更能够从现实角度考虑问题,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审题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小学生实行审题能力的培养能够明显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这种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师生共同的长期努力和探索。因此,数学教师在实行教学期间,需要注重学生在审题方面的训练,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大声朗读、巧妙标识数学题目,理清题目构建思路,找出题目中各种等量关系,让学生掌握审题的捷径,提高学生审题能力。在对教材知识反复实践的潜移默化中,学生会渐渐体会到审题的真正意义,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惠龄.小学高年级数学计算题纠错方法的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2017(56).
[2]陈蓓,章飞.分数意义建构的顺序及对教科书设计的建议[J].数学教育学报,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