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杨兴
◆摘 要: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学校能更好地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发展趋势,不断促进教学改革,把对学生的培养与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有机统一起来,学校培养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校企合作;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我校结合省品牌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建设方案,以多方位、深层次的校企合作的方式,与汽车企业深入合作;以产教融合为核心,推进产学研一体,有效丰富了校企合作模式。
一、主要目标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
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平台,依托江苏句容华通客运有限公司合作企业,让学生在学校、企业之间循环学习,实现校企资源的联动互利。通过师资共建、实训实习共建、人才培养计划共建、课程共建、课堂共建“五个共建”形成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
(二)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
通过企业调研、专家访谈的形式了解企业人才结构等情况,以培养具有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能力为主线,在教学中,校企专家共同构建了“行动导向、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二、工作过程
首先,在汽修专业建设委员会的统一部署下,我校汽修专业教师深入国内国外优秀职业院校,探讨学习了先进的校企合作模式,为深化课程改革奠定了基础。其次,为深入了解企业人才结构、人才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等情况,我校汽修专业教师领导深入句容周边大型汽车制造、维修企业调研总结。最后,通过学习调研和反复论证,2015年,学校与句容当地龙头企业——“江苏华通客运有限公司”深入合作,组建了冠名班——华通班,并打算引企入校,创建前校后厂的模式。重新组建后的汽车创业中心以汽车维修为主,兼顾汽车销售、装潢、维修等系统性的教学、生产一体化的汽车维修培训中心。学校通过组织安排学生到基地实习实训,工学结合等多种形式,对在校学生进行技能培养。
此外,在校企共同参与的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以企业调研与学校实际情况为立足点,构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三、保障措施
(一)成立指导委员会,聘请行家做专业顾问
为加大汽修专业建设的力度,成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确定了学科带头人,聘请高校教师、国赛教练、汽车行业专家做专业建设顾问。专家的职责是为学校提供市场岗位需求及毕业生素质培养方面的信息,从企业用人的角度对人才培养提出建设性意见,学校、企业共同制定教学和人才培养计划。
(二)制定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相关制度
学校制定了“校企合作工作制度”“学生校外实习守则”“校外工学结合教学工作规程”等系列规章制度与相关操作要求。在订单培养、引企入校、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等方面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和要求。
四、主要成效
(一)加速了的调整与规划
句容地区原有三所中等职业学校,存在着专业设置重复、招生就业竞争激烈。通过调研与分析,促使句容市教育局提出调整与规划的设想,调整了句容职教的结构,合并成现有的一所中专校,更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二)培养了师资队伍
通过共建基地,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为专业教师提供了更多下企业的机会,到生产一线的实际操作,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三)提高了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
根据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积极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通过认真履行协议目标,提高了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
(四)强化了产教研结合
1.学生参与生产。学校利用现有先进的实训设备,与企业进行商谈承接一定的维修、装潢等生产业务,学生既能提高专业操作技能,又能积累实际工作的经验,为学生工学结合、勤工俭学创造了条件。
2.研发与改进产品。在产学研方面,由汽修专业教师研制的“便携式安全带”、“醉驾保护神”参与了创新大赛,曾被南京城市频道报道;本专业教师与句容爵鼎车业集团合作研发的《汽车烤房调漆喷漆工艺改进项目》已在爵鼎车业多家4S店成功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3.社会培训服务。利用学校的教师资源,校企合作共建基地这一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员工培训。
(五)提高了创新创业能力
1.提高技能。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各种竞赛活动开展有声有色,在省市级竞赛中成绩突出,参加竞赛集训的同学,竞赛后全部被企业以较高待遇“抢购一空”。
2.创新技术。在校企合作中,开展征集创新创意活动,创新作品作为有实用价值的产品推广至相关合作企业,促进了企业的工艺革新。
3.创业实践。在句容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句容市单独成立了汽车工业园区等专业性区域,学校和企业支持学生自主的创业。
(六)扩大了专业辐射,增强了社会影响力
充分发挥“金牌教练”的优势和在本专业的知名度,通过校企合作,将企业生产模式引入教学过程。在项目和案例的设计上,采用了系统化、模块化、实用化的原则,分解功能模块。在做好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还积极承担企业员工技能提升培训、下岗人员再就業培训和技能服务等工作。
五、体会与思考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刚刚建立,相关的课程体系及课程群以及企业与高校的接触也刚刚开始,因此在尝试阶段双方的思想与机制尚需进一步改革。同时,教师的自身水平也有待加强提高。由于学校学生众多,学校应与更多的企业对接,进一步拓展实验基地的范围,还应在校内大力建设产学研基地,加速产学研的融合,最后,学校的培养应该把人才建设的重心放在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上来。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专业技能、适应社会生产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