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胡娜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5-0111-01
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发展的过程。这个互动交流的过程就常常要借助“对话”实现,它强调的是双方的敞开和接纳,是一种在相互倾听、接受和共享中实现视界融合精神互通,共同去创造有意义的活动。对话的形式多种多样,师生问答就是互动交流最常用、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教学互动的实际,也能从众多方面反映出新课标的落实现状。
我在平时的调研、听课中发现了课堂提问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病。例如:问题都来于教师,学生很少有提问;课堂提问过多、过细;问题评价过多关注结果,评价语言单调;评价主体单一等。根据这些弊病,我结合新课程理念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提出以下策略,供同行们思考。
1.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多给学生一些机会,真正实现师生间的双向互动
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理念说明教师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树立新的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和发展观。教师在课堂上要放弃自己在课堂上已习惯化的主体,以学生学习的伙伴、促进者的姿态出现在课堂,扮演一个平等者中的首席,建立课堂平等对话原则,促进教学互动过程的实现。
1.1提倡对话式教学,回答让学生自由些。
课堂中我们要少一些硬性的规定,应允许学生自由插嘴、自由回答,应避免一来一往的“打乒乓式”呆板的对答式提问,鼓励教师采用对话式教学,在对话中,允许学生随时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疑问,让学生的“界外球”焕发出光彩,从而培养学生思维在瞬间爆发的能力。
1.2给足时间和空间,问题让学生自己提。
学生不敢、不会提问,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我认为: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允许学生在课堂上七嘴八舌。如:听《圆的认识》一课中,当学生提出:为什么车轮都用圆形的呢?教师没有表情,对学生的意外提问显然不快,示意不要打断上课进程。其实,这位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是非常值得表扬的。如果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当成一个新的挑战内容,因势利导,反问学生:如果车轮不是圆形,而是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想象一下会出现什么情况?(可以画出示意图观察)然后引导学生结合探究过程中发现的圆的半径规律,又可顺势提出:车轴的位置安装在哪儿最合适,为什么?这样就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圆的特征,也发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更为重要的是保护了学生好奇、好问的质疑意识。可是由于教师不正确的处理,压抑了学生的提问兴趣,让学生不想提问,甚至不敢提问。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提供学生提问的空间和机会。在课堂上留有足够的时间,故意制造悬念,留下“空档”,让学生问问:为什么?怎么样?……可以让学生在梳理知识中、活动过程后进行“回顾反思”,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问题。也可以在课堂上设立“数学问题库”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课上不能解决的,放在“问题库”,作为课后研究、实践的内容。最后,对待学生提问以鼓励性为主,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感。并逐步培养学生掌握提问技巧。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如果多一些微笑加鼓励,同时启发学生寻求答案,学生就能充分品味敢于质疑的快感。
2.结合教学实际,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调整问题数量,协调各类问题比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发展思维
“人人学有价值数学”“要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的数学学习内容。”富有价值的提问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精心设计提问,确保问题的质量,发展学生思维。
2.1丰富问题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有兴趣参与探究。
提问的最基本目的是诱发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获取知识。从学生的学习模式说,学习不仅要行为参与,更要情感参与,这样才能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在谈话中发现:学生对一些形式多样,内容有趣的问题有兴趣学习。现在教材中部分教学内容明显存在“题材老化”“数据过时”等弊病,因此教师应在处理教材的基础上提出富有发展空间的提问;也应结合学生的生活背景提出生活问题;即教师要注意丰富提问的内容与形式。提问内容要能够引奇激趣,努力使抽象的问题生动形象、富有趣味;让提问内容生活化;④提问形式要摒弃陈旧的提问样式,多运用各种不同的形式提问,激起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得到有效的迸发。
2.2调整问题数量和各类问题的比例,提有价值的提问。
从调查中发现:以低认知水平提问为主;高认知水平提问(探究性、创造性提问)比例太少;还有提问牵引学生学习等不良现状。我认为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控制提问数量,(尤其是低认知水平的提问)比如像圆的认识这类操作性较强的内容,不要频繁的设问,剥夺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多给予学生自我发展的机会。应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圆,在画一画、折一折中感悟问题。同时要合理调整低认知水平问题和高认知水平问题的比例。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提思考性较大、具探究性、创造性的问题,但并不是越多越好,这就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能力来提问题。如教学圆的特征后,教师可创设这样的问题:一张没有圆心、破了一小部分的圆纸片,你怎样才能重新剪出一张圆?学生通过思考就知道,先要找到圆心,才能剪出圆。操作中发现:对折再对折,找到的交点就是圆心。教师提问:你怎样证明这个交点就是圆心?学生回答后,教师又可追问:如果它是一块圆形的铁板呢?还能通过对折找圆心吗?学生在教师创设的“不平衡”下展开探究后,发现可以通过量,找到圆内最长的线段,就是直径,直径相交于圆心。教师在肯定的基础上又提问:能不能更快的找到圆心?……以上环节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逐步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个打破“平衡”探究性问题,促使学生追求更高水平的平衡。当然如果学生的思维能力较高,学生也会提出类似教师的提问,教师只要抛出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解决问题就可以了。这一系列问题就能促进学生整合知识、发展思维的有价值问题,既让学生发现答案,也能經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显示其自主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