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丽丹
摘 要:贯彻在教育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应该体现在一切教育活动中,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人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关键词: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学习积极性
1引言
教育主体的问题在国内外的研究比较多,在我国教育主体问题的提出也比较早,但现大部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学生为教育主体,教师为主导作用的情况下,教师该如何教学及设计教案等方面,本文从教育自身独有的一些特点讲述教育主体性问题。
2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
2.1学生是积极活动的教育的主体
学生主体有多种特性:整体性、能动性、独特性、发展性等。主体性并不是主体各种特性的简单相加,而是它们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结晶,主要表现为自主性、自觉性和创造性。要提高学生的主体性,使其成为教育主体,就必须了解它的一般特性。
整体性,是指学生主体的健全、统一而不可分割的特性,其结构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生理方面有生存、发育与活动、营养等需要。心理方面更为复杂,通常又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较低层次的,即偏于感性、较为自发的心理活动,表现为各种欲望、兴趣、情感和意志的发展与需要;另一个是较高层次的,即偏于理性、较为自觉的心理活动,表现为理智、理想、信仰、情操的发展与需要。主体的理性活动离不开他的生理活动和感性活动,同时又能对其进行理性的调节。
能动性,是指学生主体具有自觉意识,能认识事物和自我,进行评价、选择与作出反应。一方面将个体和人类的经验内化为自身的智慧、品德、美感;另一方面又能使自己的智慧、品德、美感外化、對象化于事物。在这种主客体相互作用,不断进行内化与外化,掌握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使自身得到发展。
独特性,学生的独特“个性”不仅是因材施教的基础,而且是使人全面发展和造就人才的依据。发展性,是指学生主体尚不成熟、完善,正处于发展中,并按一定的规律发展着。人们对主体发展规律的认识正逐步深入,在基本上掌握生理发展的规律时,正在探讨智力、品德、美感等心理发展规律,并试图揭示人的主体发展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我们进行教育就能循此促进学生的发展。
2.2在教学中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教育主体
由于学生缺乏经验、知识与能力,他们的身心要获得健康的、有成效的、现代人的发展,无疑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教师发展在先,因为教师富有知识与能力,并受社会委托,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不同素养的教师培养的学生质量大不相同,说明教师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影响极大。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便不可能有成效地学习与发展。
教育过程中应当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首先,要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从小学低年级起,就应开始这一工作。用通俗而实际的道理,使学生懂得学习是青少年最重要的任务,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增长知识、提高素养、符合时代要求,成为栋梁之才。使他们确认学习是自己的事,师长只能引导、帮助而不能包办代替,有主人翁感。要养成他们对自己的学习与工作或活动进行计划、检查与反思的习惯。这里,关键是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其次,引导学生独立进行探索。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但事事依靠教师排忧解难,则学生的积极性就不能发挥。因此,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学生一定程度的独立活动有关,包括教师引导下的和个人进行的独立恬动。学习只有通过个人积极进行的独立观察、思考与作业,以及独立评价、选择与反思、调整,才能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发展其智慧、才能与个性。再次,激励学生努力去自我实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总是与他们满足一定的欲望、需要与目标相联系的,包括近期的各种具体需要,如好奇与求知欲,争取好成绩,得到老师、父母的表扬等;也包括中远期各种目标与理想,如改变学习落后状况,发展爱好与专长,成为现代化建设人才等。在教育过程中,要因势利导,使学生从实现近期的各种欲求入手,培养他们学习与工作的初步兴趣与信心,逐步发展到能实现自己确定的较远大的目标,形成一种自觉的、稳定的内在动力,使之能发挥出最大的潜能和创造性。
2.3教育民主化使学生成为教育主体
教育民主化、个性化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必要条件。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主体作用的发挥,除了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学生要提高主体意识,为实现自己的欲求、目标而积极进取外,还需要创造必要的条件,最主要的是教育的民主化与教育的个性化。没有一定的教育民主化、个性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保障,主体性发展受到局限,主体作用也难以发挥。这就是我们空喊学生是教育主体而又“主”不起来的一个主要原因。
教育的民主化与教育的个性化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没有民主化,就不可能有个性化;没有个性化,民主化就不能落实。教育民主化要求对学生一视同仁,为学生发展提供均等机会。教育个性化则要求对学生区别对待,并提供适合其特点的教育,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3小结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具有主动建够性,这一点决定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理解并遵循这个定律才能最大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促进课堂的教学效率,同时学生又是不成熟不稳定的个体,这一点决定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一步步的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沈建红,郦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浙江:2007(7).
[2]王道俊,郭文安.主体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王桂喜.优化例题教学,提高教学能力[J].江苏:2007(3).
[5]刘智强.用“情境+问题串”引导数学课堂教学[J].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