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圆明园是清帝国辉煌与衰败的历史见证。新时代,如何利用好圆明园的“世界影响、历史背景、丰富遗址”这三大法宝,把圆明园遗址“规划好、保护好、展示好、管理好”,将圆明园建设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样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关键词:圆明园;遗址公园;样板;实践
新时代,我们应如何准确推进圆明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运行管理,推动创新发展和文化传承,积极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激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生机活力,是当下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一、遗址保护回顾
(一)规划设计规格高。1953年中央党校拟在圆明园修建校舍,周恩来总理讲了一段著名的话:“圆明园要保留,地不要拨出去,帝国主义把它烧毁,将来有条件我们可以恢复嘛;圆明园这地方,总有一天会整理出来供国人参观的,国耻勿忘,圆明园遗址是侵略者给我们留下的课堂”。1980年,宋庆龄、习仲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社会知名人士及专家学者等1583人联名,发出了《保护、整修及利用圆明园遗址倡议书》。2000年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政府批复《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2014年5月8日,原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视察圆明园时,提出要将圆明园“规划好、保护好、展示好、管理好”,并在有关批示中明确指出,将圆明园建设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样板”。正式由于有这些高规格鼎力推动,圆明园才得以新的面貌立于世人面前。
(二)专职机构成效大。在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1986年成立的作为负责组织和指导圆明园遗址公园建设工作的专门机构北京市圆明园遗址公园建设委员会,确定了“以水为纲,以木为本,以山为体,遗址为主”建园指导思想和“先易后难,扩大地盘,民办公助,以园养园”的建园工作方针,历时17年,其组织级别之高、涵盖部门之多、凝聚专家学者之广,实属开创先河,它在贯彻市政府决定,听取各方面意见,协调各方面工作,募集建园资金,对重大政策性问题提出建议报请市政府批准等各个方面均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以政府名义回收了原属圆明三园地域范围内的绝大部分土地使用权,恢复了圆明园宏大的地域规模;历时10年之久,完成园内住户搬迁及驻园单位腾退(除101中学暂缓搬迁外),基本实现了“迁出去”的目标;主持制定了《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确定了圆明园遗址保护与利用的工作基础和基本框架,成为当前圆明园遗址保护整治和遗址公园建设唯一的实际操作依据等。总之,圆明园遗址保护和建设的工作程序和实施步骤,无一不是在北京市圆明园遗址公园建设委员会的强力领导下,通过综合协调各方意见基础上实施的,在圆明园遗址保护历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搬迁腾退力度大。由于历史原因和多种因素的影响,解放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园内分布着约30个居民点和14家驻园单位从事生产和生活,对遗址遗迹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蠶食和破坏。在北京市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启动了驻园单位和驻户的腾退搬迁工作,海淀区政府先后动用2.8亿元资金,于2000年12月28日,完成了圆明园遗址保护范围内的615户居民全部迁出;海淀区财政补贴拆迁费1.4亿元,于2007年年底,除101中学暂缓搬迁、海淀区园林局绿化队的搬迁尚存一些扫尾工作以外,其他驻园单位均已搬迁完毕。正是由于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从根本上结束了圆明园遗址遭受人为蚕食和破坏的历史。
1976年11月17日,圆明园管理处成立以来,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届的支持下,圆明园遗址保护建设相继取得重大进展。1984年12月1日,圆明园遗址公园建设首期工程——总投资306万元的福海景区整修工程正式动工,至20世纪80年代末,用于遗址公园建设工程的总投资达1225万元。20世纪90年代,先后投资近亿元,全面整修长春园山形水系,修砌自然石驳岸,复建长春桥、翠鸟桥和彩虹桥等桥涵10余处以及福海别有洞天的西山四方亭,绮春园的鉴碧亭、浩然亭、仙人承露台,全面调整更新绿化植被,清理整理遗址,增加旅游服务设施。从2001年4月至2003年9月,累计使用市文物抢险专项资金977.9万元,实施含经堂遗址考古发掘及保护工程。2002年12月至2003年9月,投资约600余万元对正觉寺进行修缮(一期)。自2003年年底开始,累计投资16893.4万元实施圆明园环境整治一期、二期和三期工程,以及绮春园宫门区环境改造调整工程,2008年7月29日九州景区对社会开放。累计投资1740万元,复建三园围墙11000延长米。2008年至2018年遗址保护考古政府投资约5.4亿元。
(四)景区建设重品牌。1996年11月,圆明园遗址被国家教委等六部委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6月,圆明园遗址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0年圆明园遗址公园被评为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之一;2012年圆明园遗址公园被国家标准委批准为国家级旅游服务标准化示范单位。依托圆明园独特的四季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逐步打造春踏青,夏观荷,秋颂菊,冬赏雪四季文化活动品牌,圆明园遗址公园被评为北京市“新十六景”之一,圆明园荷花节被评为“北京公园十大文化品牌活动”之一。坚持“走出去”,举办圆明园文化遗产全国巡展,以及圆明园文化德国柏林展、俄罗斯莫斯科展、法国巴黎展。举办“濂溪之脉,千年之约”周敦颐诞辰100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邀请福建三明清流县和广西百色田阳县百名中学生举办“新时代·新青年一在爱国情怀和文化传承中成长”活动等。
(五)整合资源渠道广。建设“思想供给侧”,2018年至2019年,分别在北京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美术学院联合成立5家圆明园研究院(或中心),用高校研究院整合专家资源,推动圆明园专家智库建设,在科研项目合作、学术平台打造、信息资源共享、人才交流培养等方面开展多形式合作,掀起高校和社会对圆明园研究的新高潮,推动“圆明园学”建设,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样板,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平台和文化遗产保护展示示范区,为遗址保护利用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用基金会整合资金,2013年成立圆明园遗址保护基金会,截止到2018年底己募集资金近2000万元,充分扮演好社会活动家角色,将其打造为未来圆明园遗址保护主要资金来源。
二、现状问题分析
(一)管理协调不顺畅。《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运行管理指南》上指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直接保护管理机构行政层级和政策科研水平要与遗址等级、保护管理现状相适应。”圆明园管理处作为隶属于海淀区政府直管的一个处级单位,受现行管理体制限制,处级干部45岁之前必须回归公务员队伍,导致主要领导更换频繁,文保工作缺少长远规划,也不利于干部队伍稳定。周边村庄搬迁腾退,重点项目审批迟缓,博物馆建设缺失,恢复山形、水系、植被、宫门、亭台轩榭等仍未全面实现,再加上圆明园遗址高度的敏感性,全面落实《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异常艰巨复杂,都需要高层次的研究和决策,这些都超出了圆明园管理处一个处级单位、甚至海淀区一区之力能够解决和完成的。
(二)周边腾退难度大。圆明三园以外规划绿地对三园的整体环境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保证三园环境、氛围完整性的重要条件,但由于历史原因,圆明园周边遗址仍被占压2000多亩,包括6家国家单位:101中学、达园宾馆、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春园别墅区、北京市民政局的西静园公墓、园艺场、民政汽修场;7处居民社区:一亩园社区、西苑早市、福缘门社区、二河开社区、东西水磨两个社区、挂甲屯社区。这种状况导致圆明园周边棚户区大量存在、违章建筑乱搭乱建、周边环境脏乱差等。
(三)遗址展示不生动。文化内涵挖掘不深,文物资源闲置严重,遗址展示严重滞后,大水法成为圆明园遗址的代表,而其他中式园林的假山、叠石、夯土基台等地上可见遗存86处,大多隐匿在草丛中,处于濒危状态。遗址展示场馆建设严重滞后,至今未建设圆明园博物馆,仅在遗址区有一个小型展览馆,与圆明园大遗址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身份不匹配,导致大量考古出土文物沉睡在文物库房,爱国教育和文化传播受到极大限制。遗址展示不生动,大多遗址仅剩地基以下部分或深埋地面以下,游客难以读懂遗址,导致游客心中之想圆明园与实际偏差较大。
(四)基础研究较薄弱。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圆明园多数文物被掠夺到海外、部分流落到民间,虽多次向社会发布圆明园老照片、流散文物捐赠倡议,但收效甚微,流散文物清单至今收集不完整。大火中,有关圆明园的《陈设档》、《活计档》、《工程档》、《起居注档》、《奏销档》等档案材料部分被焚毁,除1991年由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整理编纂、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圆明园》(上下册)外,其余档案资料多收藏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沈阳故宫等,仍待进一步整理出版,数字化档案馆建设滞后,给专家学者深入研究圆明园带来诸多不便。另外,圆明园内部研究力量薄弱,还未培养形成自己的专家团队,在行业内难以发出声音。
三、未来发展思考
圆明园的文物不如故宫,建筑完整性不如颐和园,但圆明园的“世界影响、历史背景、丰富遗址”这三大法宝,是其他公园所无法比拟的。圆明沧桑不是历史的全部,曾经的辉煌也是炎黄子孙引以为豪、民族传承的血脉。新时代,我们无法修复历史,也不需要全部复建,但遗址整修、保护展示、爱国教育、文化交流是我们要承担的责任。
(一)升格机构管理层级。习近平总书记说,保护文物也是政绩,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文化遗产保护程度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部门推动和重视程度。按照2000年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恢复山形、水系、植被、宫门、亭台轩榭等规划要求仍未全面实现,道路桥涵、建筑基址的考古进度有限,除西洋楼以外,尚无更完整的遗址保护展示区域和场馆。此外,圆明园及其周边遗址仍被占压2000余亩,圆明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总体规划修编急需启动,搬迁、腾退、考古、修整、保护、展示是系统性工作,需要统筹各方,这些都不是圆明园管理处一个处级单位能协调解决的,建议仿效北京恭王府管理中心和江西海昏侯管理处,由文化部或文物部门牵头管理,建立圆明园遗址保护利用的决策机构、专家咨询机构和办事机构,统筹规划圆明园顶层设计,使圆明园遗址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爱国教育纪念地,充分发挥其历史研究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功能,成为传承人类文明的独特载体。
(二)创新遗址展示方式。探索利用“扎彩”技术,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扎彩”技艺的核心理念和技术,在保证不破坏遗址和完全可逆的前提下,尝试遗址展示创新,增强遗址展示效果,恢复园林意境,丰富园林景观,为圆明园遗址保护提供新的思路,解决当前圆明园遗址展示“多有说头,少有看头”的关键问题。开展古建、考古、叠石等三维扫描建模研究,利用数字化技术和三维虚拟复原技术,生动再现遗址原貌,增加可视性、感知性、互动性,让游客读懂圆明园。建设圆明园博物馆,让沉睡在文物库房中的出土文物向游客开放,使文物“活起来”。通过高仿复制如大英博物馆、巴黎枫丹白露宫、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等中有代表性的圆明园文物,发布圆明园流散文物捐赠倡议,推动圆明园文物回家,丰富展馆内容。
(三)厚植基础研究力量。圆明园具有多重价值和多重身份,建议建立圆明园专家智库,开展“圆明园学”研究,全面准确评估圆明园遗址在新时代的综合价值和准确定位。牵手高校成立研究院,既能整合大学专业力量,也能弥补圆明园研究不足,更能使文化、科技、教育融合,形成新的发展动力。推动圆明园档案回家,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沈阳故宫等合作,借助专业力量整理圆明园历史档案,建设圆明园数字档案馆,出版圆明园系列丛书。讲好圆明园故事,与高校圆明园研究院合作,推出一系列鲜活生动、脍炙人口、发人深省、以史为鉴、有吸引力的《圆明园故事》,把历史智慧告訴大家,进一步激发大家的爱国情怀。
(四)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目前,园内综合经营收入中80%来源于门票收入,遗址保护整修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专项资金,圆明园管理处仍不能自负盈亏,养人的任务仍占支出的重要比例,绿地、保洁、保卫等投入尚未达到国家级公园的标准,拓宽遗址保护整修资金渠道亟待改善。一方面,坚持基金会整合资金,设立捐款箱,引导海外华侨、社会名人和知名企业揞助,将基金会打造成圆明园遗址保护展示工作的主要资金来源,同时助力圆明园遗址的研究、保护及相关社会文化公益活动;另一方面,推进圆明园文化产业发展,可借鉴故宫和恭王府经验,推进文创产业发展,开发圆明园特色旅游文化产品,借助互联网+,让游客把圆明园“带回家”,逐渐扭转单一依靠门票经济为主的历史状况。
作者简介:
张孟增(1973-),男,汉族,硕士研究生,河北邯郸人,从事于圆明园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