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导师制的问题与思考

2019-10-21 06:44王飞雪王群英
视界观·上半月 2019年10期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思考问题

王飞雪 王群英

摘    要:在对四年级学生进行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状况的问卷调查进行分析后,对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改进措施的思考。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问题;思考

本科生导师制最初起源于19世纪欧洲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目的是让每位学生平等接受教师指导,以求教育公平。我国2002年引入该制度,旨在充分发挥教师在大学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提高办学水平。这项制度实施多年,评价不一。本文通过对大学四年级学生的调查,对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几点改进措施。

现阶段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从各大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试行办法中看出,几乎每所高校都希望导师能成为本科生的“万金油”:全程学业指导;培养人文精神,促进全面发展;完成中学到大学过渡,端正专业思想和学习态度;专业发展咨询;关心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协助辅导员做好工作,等等。从调查结果看,学生对自己导师的满意度和对导师制的满意度均超85%,但问卷中显示出导师制存在的几个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是导师分配制度不合理。学生刚进校园,对自己的专业无甚了解,就要被指定一位导师。导师有自己的专业方向,学生也有自己的专业兴趣。在还没有上一节专业课之前指定的导师很难说和学生的发展方向吻合,如果在四年中间还可以调整,也是一种补充。但四年不变的师生配对,在三年级写学年论文、四年级写毕业论文时的弊端显示其弊端。术业有专攻,学生执意想写的论文并不是教师的研究方向,在指导上双赢的概率降低。

二是单导师制无法形成有效合力。导师各有各的特点和性格,有特定思路也有思维盲区,也需要同行的协助和指导。关系较好的同事之间可以就一个问题咨询帮助,但教师分散劳动的性质加上日常工作的繁杂决定了大多数教师各自为战较少沟通。这对学生的培养造成影响。

三是无固定场所、无固定时间导致师生的交流效果不好。除非条件较好的高校,一般高校的教师并没有办公室,需要指导学生的时候临时在会议室找个角落聊聊,很多时候都是一个大办公室里同时四五位老师在指导学生,每位老师身边围绕了七八个人,效果可想而知。

四是导师和辅导员仍然需要沟通。导师侧重学业,辅导员侧重日常管理,当然不可能泾渭分明。在沟通不足时,可能会出现同样的一件事輔导员说的和导师说的不一样,令学生困惑,降低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准确度。或者学生上课状况不好,导师没有发现或者发现了没有及时和辅导员联系,学生的学业滑坡是迟早的事。如果导师和辅导员都有互相和对方交流学生状况的意识和习惯,对于学生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

本科生导师制改进措施之思考

导师制在培养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被学生们肯定,其存在的问题也是可以通过制度的完善解决。

一、建立导师双向选择制

很多高校目前的导师制是学校按照学生顺序和教研室顺序直接给学生指定导师,这种不考虑师生匹配度的做法简单粗暴,不符合教育规律。很多学生呼吁双向导师制的原因也在于此。据调查,有的财经类院校的做法是在四年级毕业论文定题目开题时由学院向学生公开每一位老师的联系方式、办公地点、专业领域,由学生自主联系导师,同时规定每位老师指导学生的数量。在规定时间过后如果没有选定导师的同学由学院代为指定。这种方式较好地尊重了老师和学生双方的意愿,匹配度高,指导效果会更好。

同时,一入学就指定的做法看似为学生负责,其实也限制了学生和更多的老师建立关系,也加重了老师的负担。可以考虑在大二下学期学习了专业课,对专业有了解之后再进行双向选择。这样三年级的学年论文和四年级的毕业论文都由同一位老师指导,沟通成本低,效率和效果都不错。

二、改单导师制为双导师制或者辅以导师组制

单导师简单易行,但老师各有特点各有专业领域,单打独斗不利于学生多视角看问题。可以考虑双导师制,既可以加强老师之间的学术沟通,又有利于学生采多家之长。也可以在单导师制外辅以以教研室为单位或以不同教研室之间穿插形成导师组,在需要的时候集体协商形成合力,更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校方对导师适当减负,提供导师工作需要的物质条件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人才培养规划,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已经成为共识,每所学校也都有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咨询中心等专业机构,培养人文精神、指导就业、关心学生生活、心理健康这些都应该从导师的职责中去掉。大学生是成年人,是自己个人生活、身心健康和个人发展的第一责任人。老师在学生求助时予以帮助理所应当,但也要考虑老师的自身压力及能力。在物质条件上,也要加大扶持。例如提供较为固定的工作场所,提高导师待遇。以我校为例,每学期每生10元,导师的积极性不高。建议学校提高导师待遇,哪怕不给报酬,课时的折算要求合理且正当。

四、与辅导员分工合作,各司其职

信息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只有一个领导”,信息的每一次接受和发送,噪声增加一倍,信息减少一半。在具体事务上,应当只有一个发送信息的“上级”,否则会增加信息的噪音,效率降低,接收者甚至会怀疑组织本身是否内部协调。表现在辅导员和导师的职责上,在诸如收社会实践报告的时间等具体事务上,严守各司其职,一个声音,严格按照规定来。但在一些柔性的问题上,比如当学生出于信任就心理问题或生活问题求助于导师的时候,导师应当责无旁贷尽其可能帮助学生,同时及时和辅导员沟通。令人欣慰的是,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五分之一的同学在导师处得到过心理帮助,也说明导师在这方面做的很不错。

除此之外,还应当注意导师的人格健康。调查结果显示导师的“性格”是学生最看重的导师特质,似乎和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中以科研为重形成鲜明对比。其实很好理解,本科阶段不像研究生阶段,学生没有搞学术的压力,和老师也无需深度的学术交流,更渴望轻松愉快的师生关系,更看重自己的心理感受。高校教师社交面普遍较窄,科研工作压力很大,也是需要关爱的人群。导师的人格健康不仅影响着自己的生活,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容小视。

本科生导师制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现阶段实施效果良好,但存在的问题也需重视。这对高校的管理和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本科生导师制在高校得到更好落实,为本科生培养助力。

基金项目:山西财经大学校级教学改革课题“财经类院校新闻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优化策略研究”(2015230)

猜你喜欢
本科生导师制思考问题
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综合设计改革与实践
学分制背景下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实施策略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分析
构建能动专业本导制实施的路径研究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