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时代“三农”理论研究

2019-10-21 06:44张东令
视界观·上半月 2019年11期
关键词:农村改革三农马克思主义

张东令

摘    要:中国关于农村的改革是马克思主义新时代中国化其中的典型过程,揭示关于“三农”协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逻辑,是成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强调“推进 21 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回到马克思主义”双重学术进路的重大议题。在“三农“改革中,中国共产党贯彻坚持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足于农村实际进行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仅仅推动了农村改革的顺利发展,并且取得伟大成就,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而形成了关于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农村改革;“三农“理论

十九世纪中后期,马克思与恩格斯通过对德国、法国、英国等欧洲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以及中国、俄国以及印度等东方社会的农民和农村状况研究,对农民的在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及其阶级属性、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小农经济的命运和城乡关系进行分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基本理论,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工人阶级革命提供了具体理论指导。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农村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能够顺应社会需求及时代变化,立足中国农村实际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在推动农村改革顺利发展并取得伟大成就同时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关于“三农”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农民改革的实践提供参考。

一、“三农”协同发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科拓展

拓宽“三农”协同发展旨在突破传统“三农”发展研究体现的“弱化”“虚化”和“浅化”现象。当代中国学术界研究“三农”多是沿着传统学科进路开展,其局限性比较明显:“三农”研究相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弱化、 虚化和浅化,不仅削弱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对我国“三农”研究的指导地位,并降低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及其中国化理论对于“三农”相关的研究学理性。进一步而言,此局限性既不能全面呈现当前我国“三农”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民族特色,也难以诠释中国共产党领导与社会、政府、市场之间构成的“三农”发展运行逻辑,也无法具体体现统筹推进相关“三农”经济、政治、生态、文化、社会、党的建设等具体内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现实意义非常强的科研领域,这一学术共识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当代化”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发展决定的,涵盖了当代中国从革命、建设,到改革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是一个内容极其丰富、逻辑思维严谨的理论体系。可以说,以解决实际问题为轴心研究马克思主义方法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方法论。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思想取得发展,取得巨大成以及带领全国农民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实现美好生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最直接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本质特征,并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觉角度揭示出:新时代“三农”协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 “制度优势”和“本质特征”的辩证逻辑,这不仅仅事关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三农”是否能够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关系着亿万农民美好生活能否实现、党领导乡村基层治理执政基础能否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能否实现、关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行稳致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一个静态,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性存在,是社会思想理论运动过程和实践运动过程的有机统一体 。理论创新既是回应实践深化和时代变迁必然要求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永恒主题。但是,若仅从实践指向和问题导向的角度对从“三农”发展具体面临的具体问题进行探讨,又难以从新时代马克思理论层面揭示“三农”之间存在的内在逻辑,以及“三农”与全球性贡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之间的外部联系。因此长期坚持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观点、立场深化理解新时代“三农”协同发展研究,将自然而然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界领域中一项持久议题。

二、马克思“城乡融合论”与中国城乡关系的调整发展

任何思想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都拥有其相关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马克思的城乡融合思想也不例外,马克思城乡融合思想经历了从最初孕育到萌芽、完善并走向成熟的发展过程,保持理性吸收的同时,批判、借鉴了李,比希农业归还相关的思想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者,著名的亚当·斯密的城乡关系思想和理论。并将二者思想置于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中去认识和理解,加以诠释,有利于更加深入的了解其整体形成的规律以及发展过程,并把握其思想核心内涵,为缓解当前我国城乡关系问题 提供指导。改革之前,我国虽然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但是在城乡之间却实行二元化的管理体制。造成了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获得发展机会、公共服务、个人权利上的不平等,加剧了城乡的结构性失衡,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在新时代马克思“城乡融合“、农村改革过程中,当前我国不断破除城乡二元化的体制,对城乡关系进行了梳理,做出重大调整,相互促进。最终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城乡经济社会融合,这将是适合国情”城乡融合“的最终发展道路。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时代“三农”协同发展的目标

从新时代“三农”发展战略定位看,就是要着力处理好我国“三农”协同发展的战略方针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着力加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间的关系定位。从新时代“三农”发展的价值取向看,就是要认真回答好我国“三农”协同发展是为了什么人能够过上什么样的美好生活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为自身使命,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续展现强大生机活力的根本原因。从新时代“三农”发展实践定力来看,就是要客观并历史性地解决好我国“三农”协同发展中出现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各类复杂矛盾问题。承认“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并将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的始终”,认清事物发展的“新过程又包含着新矛盾” 。实现以“三梯次“为目标的具体展开:首先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顺利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梯次: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的“三农”协同发展届时取得决定性的进展,三农现代化基本实现。第三梯次目标 :乡村全面实现振兴,并与城乡高度融合发展,最终建成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协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三农强国”。

猜你喜欢
农村改革三农马克思主义
赞分盐镇裕牛村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三农”热点
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主线
深化农业改革,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
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小岗村三产融合续写新篇章
农村改革视野下土地产权制度的构建
关于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研究与思考
2013年度“三农人物”揭晓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