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茜,梁强
摘 要:文章作者所在专业通过对不同学源的学情分析和企业用工岗位分析,采用“分班制管理”,在通识类基础能力培养课程后面进行针对核心能力及专业素质等“分流”类课程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模式改革即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并且使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得到了企业的好评与认可。
关键词:汽车车身技术专业;需求;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988(2019)23-213-03
Research on Various Training Modes of Automobile Body Technology Specialty*
Fan Qian, Liang Qiang
( Changchun Polytechnic, Jilin Changchun 130033 )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academic sources and the employment positions of enterprises, the department of authoradopted the “separate management system”. After the general knowledge-based basic training course,“diversion”courses for core competence and professional qualitywere conducted. This reform of teaching mode has improved students' interest and ability in learning, and broadened the employment channels of students. The students' ability and quality have been praised and recognized by enterprises.
Keywords: Automotive body technology specialty; Requirements; Course setting
CLC NO.: G710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671-7988(2019)23-213-03
前言
随着全国汽车保有量不断增长,各汽车售后服务企业中的汽车车身维修或汽车美容业务量及相关企业数量有所增长。为适应职业岗位需求,许多中职学校开设了汽车车身修复和汽车美容等专业。但在高职院校中,开设汽车车身维修技术专业的学院较少且已开设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发展缓慢。
虽然,汽车车身维修或汽车美容业务量增长较多,但是各汽车售后服务企业对相关专业员工的需求量仍然相对较少,且对招工人员的技能和学历要求偏低。由于汽车车身维修岗位对初、中级技师的技能要求偏低,因此普通汽车钣金维修工工资相对较低。这就造成了高职院校中汽车车身维修等方面人才培养模式的恶性循环。学员及学员家长对汽车钣金维修工和车漆涂装工岗位存在偏见;专业课程实训设备及耗材需要经费多;校企融合度差,师资力量缺乏等原因。经过学员学习意愿调研和企业人才需求分析,笔者所在专业名称由汽车车身维修专业更名为汽车车身技术专业,并对该专业的人才培養方案进行了“满足不同生源需求”的培养模式调整。
1 不同生源学情及学习意愿分析
汽车车身技术专业生源一般分为两大类,即:传统性生源和非传统性生源。
(1)传统生源
传统性生源,一般为高中毕业生和中高职衔接学生。从学员入学成绩来看,本专业学生的招考分数较低;从入学志愿上来看,大多数汽车车身技术专业学生是高考(含单独招生)或对口中职院校专业经调剂的学生。很多学生对本专业存在偏见,对专业课程学习兴趣较低。从学生就业意愿上来看,有一些学生想从事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的生产工作;一些学生想从事汽车及零部件产品开发、设计工作;少部份学生想从事汽车售前和售后等服务工作;极少部份学生想参加专升本考试继续深造。
传统生源中的“中高衔接”和“对口升学”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较薄弱,理解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学习习惯不好;喜欢动手操作,但不喜欢动脑;做事情好冲动,缺少耐心和责任心。
传统生源中的高考单独招生学生,文化素养与中职学生相比稍佳;对自身定位较准确,但缺少自信心和拼搏精神;动手能力不强,做事好偷懒,“佛系”心理较严重。
传统生源中的高考学生,文化素养是高职生中最佳的;情商稍高,有一定的进取心,具有一定的自制力;理解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强;同样缺少钻研和拼搏精神。
(2)非传统生源
从2019年秋季开始,高职招生除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含中专、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毕业生之外,还包括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等。经调研,吉林省内的高职院校非传统性生源主要来自于退役军人、农民工及新型职业农民等。这部分学生学习意愿强烈,学习目标明确;对自己的人生有规划、有目标;虽然文化基础知识较薄弱,但好学、上进,对自身严格要求,有一定的刻苦钻研精神;做事认真、规范、肯吃苦;有些学生身上虽有一些不良的社会习惯,但情商高,尊重师长团结同学,可起一定的带头作用。
因为不同生源学习基础、学习目标、学习意愿各异,所以,本专业进行“分班授课、分别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研究。
2 企业对高职汽车车身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高职汽车车身技术专业学生就业主要面向两大类汽车企业,即汽车整车及零配件生产企业和汽车售后服务企业。汽车整车和配件企业用工岗位为汽车整车或零配件的产品开发、装配,汽车涂装,汽车车身修复等岗位。汽车售后服务企业用工岗位为汽车钣金修复、汽车美容与养护、事故定损等所需岗位。
3 汽车车身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在最近的一季《奇葩说》中,罗振宇在辩论中讨论了学校与课程的意义。学校不是“往学生脑子里灌知识的地方”,而是“提前把学生未来人生演示一遍的地方”。高职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仅仅三年,怎样才能把未来工作中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全部演示给学生?这就需要专业课程体系的“浓缩”和重构。“课程”虽然不能使学生“功成名就”,但却是让学生用最短、最低成本的时间和那么复杂的社会工作、那么庞大的知识体系打交道的“预演”工具。
根据学生学习意愿和企业岗位需求分析,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了“满足不同生源需求”的大规模调整。以“技术引领、服务贯通、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为原则,由原来的传统汽车保养维修、汽车服务、汽车车身维修等岗位,向数据监控下的检测维护转变;向网络服务和精准服务转变;向改装设计和特色美容转变;向大数据运营管理和企业数字化管理转变。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结合的精细维修、精准服务、改装设计、特色美容、服务管理等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传统的现代学徒制汽车车身维修专业课程体系主要以基礎能力培养、核心能力培养及专业素质培养的3个阶段为主。这3个阶段还可细分为基础素质模块、职业基本能力模块、职业核心能力模块、职业素质拓展模块及顶岗实习[1]。
3.1 传统生源的课程设置
针对传统生源学生,我们应该进行“通识教育”,将素质教育贯通于本专业全部课程中。本专业通识教育共分为三方面素质培养模块:基础素质模块的课程包括思政、英语、高数、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大学语文、就业指导及小语种等选修课;职业基本能力模块的课程包括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汽车构造、汽车材料、汽车车身设计、CAD/CAM设计、汽车装配与调整技术、汽车涂装技术、汽车车身修复技术、事故车查勘与定损、汽车生产现场管理;职业核心能力模块的课程包括汽车装配与调整技术、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涂装技术、汽车车身修复技术、汽车美容、汽车售后服务与事故损失评估;职业素质模块拓展的课程体系包括汽车使用性能、新能源汽车概论、PLC、汽车售后服务企业管理及专业选修课等;顶岗实习模块的课程体系为顶岗实习。此外,本专业还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及学生兴趣等因素,利用“第二课堂”开设了“英语兴趣小组”班、“巴哈大赛”班。
(1)第二课堂——“英语兴趣”班
通过对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中可以得出,企业将“英语的交流能力”作为员工考核、提升的一项重要指标。但是,大多数本专业高职学生对英语课程学习缺少自信心;一部分学生想用英语交流但却苦于不知“从何说起”;很少一部份学生对英语“完全排斥”。所以,本专业第二课堂中的英语兴趣班,教学内容主要以“英文绘本分级阅读为主”;教学模式主要以“线上学习平台“学习为主,每周一个小话题、简单语法、小短语、50个相关单词……学生易理解、负担小,不仅提升了学生英语交流能力,更提升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更符合企业对人才素养的要求。
(2)第二课堂——“巴哈大赛”班
“能够亲手造出一台车并能够驾驶它”是很多高职汽车专业学生的梦想之一。汽车车身技术专业学生有一部份将进入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装配工作岗位。因此,“造车”课程是较受学生欢迎的“第二课堂”。在“造车”过程中,学生需要对机械设计、电工等知识与技能进行复习及应用。因为是小班授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践应用,教学效果非常好。
3.2 非传统生源的课程设置
非传统生源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学习计划安排在非传统生源中有一部分学生年龄稍大,这部分学生社会阅历较丰富,具有一定的社会资源;其中有一部分学生在学习后想自主创业。因此,对该部分学生设置的人才培养计划时,汽车车身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主要立足于“职业基本能力模块、职业核心能力模块”两个模块中,并加大汽车电路检测、汽车改装、汽车美容、创业指导等课程的实践(实训)学时,加入汽车维修企业管理课程。
一些“农民工”学员,上课具有一定的季节特点,即春夏外出打工,秋冬入校学习。针对这些学员“季节性”学习特点,汽车车身技术专业对基础能力模块课程利用“互联网+”的学习平台进行“线上”教学;在秋冬学期进行“理实一体”的职业核心能力模块学习。
4 结论
在以往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中,我们只注意到了对专业就业岗位能力分析;对岗位薪资待遇等比较忽视;没有对学生学习意愿进行调研与分析。本文作者所在专业团队通过对不同学源的学情分析、学习意愿分析、就业岗位技能分析,对汽车车身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新设置,即汽车前市场中所涉及的辅助设计、装配、涂装等岗位所需的机械类课程和汽车后市场中的钣金修复、汽车改装、汽车美容等岗位所需的汽修类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即提升了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又满足了企业对岗位的技能要求;将通识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利用选修课和“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分流教学”;对传统学员和非传统学员进行“分班管理”。课程设置更为人性化,教学方法更为优化,培养模式更为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 张启森.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汽车车身修复专业中的应用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7(14):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