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湘琴
“活动教学”的理念作为新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教学原则,已经走进了小学数学的课堂。那么作为新课程教材的实施者——教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呢?
一、让学生多“动”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小学生受知识、经验的限制,其思维能力往往处于具体形象认知的水平上。“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有助于他们对概念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形和数之间的关系。因此,对于一些抽象的公式、法则、定律、性质,我们可以借助于直观的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观察、思考、概括,在操作中发现隐藏在其中的规律性知识。例如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的“9+3=?”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自己的课桌的左边摆出9根小棒,右边摆出3根小棒,然后想一想怎样移动小棒,能很快算出课桌面上一共有多少根小棒。许多学生从右边拿出1根小棒放在左边,发现左边有10根小棒,右边有2根小棒,合起来是12根小棒,很快得出了小棒的根数。很显然,让学生用小棒摆9和3相加的过程,可以使学生体悟到“凑十法”进行20以内进位加法的方法。所以,要多安排学生动手画画、剪剪、拼拼、量量,摸摸、数数,让他们通过摆弄和操作获取知识、理解知识,从而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数学智慧。
二、让学生多“看”
所谓让学生多“看”,并不是让学生当观众,看老师如何表演,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得出结论,主动构建知识,提高观察能力。在教学中多提供观察的机会,教给学生一些观察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对知识的掌握比老师硬“灌”进去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三、让学生多“说”
多“说”是指在课堂中要给学生多提供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看法的机会,帮助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学生的数学语言得到发展才能逐步摆脱动作和表象的束缚,从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说”的训练十分重要。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说的内容和说的形式,如采用听后学着说、个别说、集体说、同桌说、邻座小议等,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都能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而通过这种交流,达到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样是讲解“9+3=?”时,教师先让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体悟到“凑十法”,然后让学生2人1小组试着说说用“凑十法”算“9+3=?”的过程,表达思路清楚的同学,教师给予肯定,而表达不清的,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补充。
四、让学生多“想”
多“想”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多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让他们自主探索,提高探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应该服务于学。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去“发现”规律,研究问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多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保证学生有足夠的思考时间是很有必要的。
五、让学生多“表现”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特别在意来自老师的奖励和同学们的认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他们活泼爱动、好胜心强,喜欢表现自己的特点,适当地创设一些让学生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如上台演示、板演、当小老师、小小售货员等,通过有趣的数学游戏活动,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唤起学习的自信心,满足学生心理上的成就感。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教师应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学生多“动”、多“看”、多“说”、多“想”、多“表现”。凡是学生能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尽量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成功和愉快的体验。在适当重视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更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从而全面落实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