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青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有了新目标以及新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思路,借助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本文探究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翻转课堂的应用,以便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翻转课堂;创新;应用
翻转课堂的应用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适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翻转课堂也被称作为“颠倒课堂”,其主要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在课前学生通过预习以及资料查询等方式学习课程的主要内容,然后在课中教师对课程的重点以及难点进行点拨与讲解,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与协助者,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与探究的时间,这样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了教学效率。
一、借助课堂活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课堂活动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堂活动一般包括问题讨论与交流、独立创作、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展示以及课后评价与反馈等。课堂活动主要是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个人独自完成学习以及小组合作完成学习等形式,不仅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学生在问题讨论与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的特点与优势,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制定适合的教学方式。
对于小学生来说,年龄普遍在六岁到十二岁之间,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同时思维活跃、好动。因此,教师就应该根据小学生的这一特征制定丰富多册的课堂活动,让学生能够快速融入到学习中,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小游戏或者知识竞赛等,吸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学习“小数的加减运算”时,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通过小组之间的竞赛游戏,练习小数运算。
二、借助生活案例,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与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很多生活问题需要数学知识解决,而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将其有效应用于解决生活问题。因此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渗入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明确生活与数学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数学应用能力。比如在学习“圆角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超市购物的实际场景,为学生分配不同数额的钱币,然后购买文具,让一部分学生扮演收银员,通过双反交流与计算,从而掌握数学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自我探究中掌握数学知识,转变传统教学中灌输式的讲解方式,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或者小组配合进行学习。比如:在学习“统计”知识时,很多学生对统计的数据以及统计图的制作缺少全面的认识,因此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调查,并将调查数据制作成统计图等,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查询等方式,调查近几年来我国各大城市“白色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相关的数据,然后将这些数据制作成统计表,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制定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注重“教”,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保证“教”与“学”良性互动。教学评价体系作为翻转课堂的课后模式,对学生课前以及课中的具体表现的评价具有重要作用。评价与反馈是教师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在翻转课堂中加入评价系统主要是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同时还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及时纠正教学环节中出现的不足。翻转课堂的教学评价体系与传统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方式有极大的不同之处,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更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评价的标准更细化,评价也更有利于小学生的全面成长。比如教师可以将互评与自评的方式融入到评价体系中,在评价他人的同时,明确自身的不足,并汲取他人的长处及时弥补自身的不足,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目标。此外,在翻转课堂中应用科学的评价体系,更有助于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结束语
将翻转课堂应用与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够转变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自我探索以及合作配合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并应用知识,达到素質教育的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首先,教师应该丰富数学课堂活动,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心理特征等制定有趣的活动,让学生能够快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其次,教师要借助生活案例,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制定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让学生及时弥补学习中的不足,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华老.基于翻转课堂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 (09):173.
[2]黄春梅,叶晓波.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策略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9 (23):57-58.
[3]李顺娟.关于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 (1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