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客体理论的现代设计行为解释

2019-10-21 07:18张茉莉刘德金包伟胜
鸭绿江·下半月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主客体行为设计

张茉莉 刘德金 包伟胜

摘要: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最基础、最主要的创造活动是造物。设计便是造物活动进行预先的计划,可以把任何造物活动的计划技术和计划过程理解为设计。设计不只是简单的人造物,人用物的过程,也不是单纯的主观精神的反映。它是主客体之间双向作用的产物,而不是独立分裂的双方。主客体的角色在设计的整个过程中不断的转变,交融,最终产生整个设计行为。理清设计行为中主客体的关系对解释整个设计行为尤为重要。

关键词:设计;行为;主客体;解释学

1、哲学的主体与客体辨证关系

主体和客体是用以说明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一对哲学范畴。简单的来说,主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指向的对象。而主体和客体的中介就是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1]。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要是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实践关系是主体改造客体以及客体被改造的关系。在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中,同时发生着认识关系。这是主体在观念上掌握和反映客体以及客体在观念上被掌握、被反映的关系。主体和客体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主体和客体不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人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把自己的目的、计划、愿望变为同主体相对立的客观实在即客体;同样,在主体反映和改造客体的过程中,客体移入人脑,经过改造成为人的思想、知识,或者在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中,使自然物成为人的工具,延长人的器官,直接从属于主体。所以,康德认为,主体和客体是相互生成的一对范畴,具有共生性和相互依赖性,但是主体试图从自身角度积极创设和改造客体,并且认为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贯穿人类认识过程的始终。他将人的主动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以理解为中心的哲学解释学消解了主客体严格的分裂和对立,强调了主体对客体认识把握过程的重要性,强调了主客体之间的合作关系,并试图在两个视界的交融沟通下找到新的桥梁,并得以找寻到事物本质并加以解释。

2、设计行为中的主体与客体

根据汉语词典的解释,设计是指“根据一定要求,对某项工作预先制定图样、方案的过程。”设计先是策划一个即将实施的项目,然后按照策划的要求进行构思、制定方案、实施操作、绘制图样、进行施工、检验样本、通过设计方案的验收、销售设计、使用设计并获得反馈等整个环节的工作[2]。当代设计范围已经不再局限于过去的工业设计范畴,并且设计的目的也不再单纯是为了造物。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设计向各个领域进行了延伸,领域也被无限扩大。

然而,究其根本,设计始终离不开的还是人、媒介和环境。简单的讲,设计可以被看作是一群人不断的通过创造媒介物去满足自己和其他人的过程。在设计中,设计的主体通常被定义为设计师,而设计的客体则被定义为消费者,而主客体的中介则被定义为设计物。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社会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型。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时代,大数据、新媒体等充斥在生活的每个角落。标志着生活已经开始从“硬件世界”转变为“软件世界”。设计行为自身也发生了“质”的转变。现代设计除了传统的设计师造物的过程,还增加了设计物与人的交互对话过程(交互设计学科),增加了用户行为研究,用户引导设计(用户体验学科)等。设计行为的解释也不再能单纯的理解为设计师(主体)通过中介(设计物)满足客体(消费者)需求的过程,设计行为中的主体和客体也不能再剥离开来单独存在,而需要相互转化和融合。

2.1设计主客体的二重性

在分析设计的主客体关系的时候,不再出现一方压倒另一方的关系,而是同时展现,甚至互相转换。这种情况可以引用现象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来阐释,即“间性”。它指的是关系或联系,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含义。它研究了一个主体怎样与另一个主体相互作用。在现代设计中,一个设计物要有意义,不仅离不开设计者的思维,也离不开消费者的理解。设计师与消费者开始产生一种对等的关系,共同决定着设计行为的结果,开始产生了一种平等的对话和交流。以下将围绕设计中的四元素(设计师、用户、设计物、环境)进行现代设计主客体的重新定义。

2.1.1设计主体客体化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主体的客体化是指主体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客体,实现对客体的转化和渗透[1]。人运用自己的科学知识创造改变世界的生产技术就是主体客体化的最佳案例。在现代设计行为中,越来越多的设计师不仅利用丰富的知识经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同时有更多的设计师通过中介将自己的意志和生活理念传达给用户,并改变了用户的行为方式。意大利设计大师索特萨斯说过:“设计就是设计一种生活方式”。设计的魅力不仅仅是让人感受美,还在于设计背后散发的生活内涵和文化气质。当你坐在一个设计师精心设计的椅子上的时候,当你用一个做工极为考究的杯子喝茶,你的行为将会变得优雅,这就是精致设计带来的影响[3]。而最为典型的案例则是日本的无印良品设计,无印良品倡导的一种生活方式,传达的是无印良品设计师和品牌的生活哲学,并通过其用色自然,配色朴实的产品传达给用户,以此让用户的生活开始变得简单,淳朴,回归初心。例如深泽直人设计的CD机(图1),采用了日本传统排风扇的拉绳开关,表达了自身对于已逝生活的纪念,同时通过这款产品将感情传递给用户,并引起了使用者的共鸣。他成功将自身(主体)的意识渗透到了用户(客体)的大脑,并影响了客体的行为方式。

2.1.2设计客体主体化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客体主体化,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結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1]。客体和外界事物的形态、属性、规律等经由主体的实践活动拓宽了主体的视野,发展了主体的智慧,增长了主体的才干等从而转化为主体的意志和能力。在之前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无疑是设计的主体,然而以设计师为中心的设计不断遭到人们的质疑并且被时代所摒弃,越来越多的设计开始考虑到用户的需求。开始是将用户测验和反馈加入到设计过程中,之后便直接将用户体验加入到设计过程之前,作为设计调研的一部分来进行,并形成了用户研究学科体系和“以人为本”的设计流派。用户的体会,建议开始影响着设计师的判断和决策,曾经的客体开始对主体产生能动作用,甚至直接对中介产生影响。例如耐克推出的NIKEiD专属定制,用户可以在耐克基本鞋型的基础上,进行自由配色,选材和配字,最终以RMB1099的价格进行销售。这就让用户直接参与到鞋子的设计当中,并获得自己独一无二的设计物。

2.1.3环境的客体化

环境(environment)是指周围所存在的条件,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通常所说的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环境为人类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广泛的空间,丰富的资源和必要的条件,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4]。现代设计中越来越多的注重到设计对于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出现了生态设计,关爱设计,通用设计,以及无障碍设计等。环境也成为了设计的客体之一,成为了设计必须要考虑到的因素之一。生态设计中自然环境成为了设计客体的一部分,设计不再只是关注传统用户的感受,而是更加关注自然界其他生命的价值,将自然环境作为设计服务的对象;关爱设计中,社会道德观,社会伦理成为了设计的客体之一;无障碍设计中,社会美德成为了设计的客体之一。例如“Tea care”通用设计则改变了传统水壶的倒水模式,解决了传统水壶倒水困難的问题,“Tea care”水壶改变了把握方式,使用一半的力气就能够将水倒出来,方便了弱势群体的使用(图2)。将环境作为设计的客体,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的完善设计过程。

3、设计行为的解释循环

设计行为的解释可以被重新完善的定义为设计师结合用户的体验、环境的影响创造出设计物的过程。这个过程,设计师,用户分别承担主体的角色,同时四者又同为客体,相互转化,交融形成整个设计过程。想要解释整个设计行为的本质,需要先理清整个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点。包括设计师对自身想法的解释,这种解释最终反映在产品上,呈现较为具体;设计物对于用户的解释,这种解释产生于用户与设计物的交互过程中,呈现为一种行为关系;用户对于设计师的解释,这种解释存在于用户的使用反馈和用户体验的过程中,并直接对设计师的设计过程产生影响。总体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设计行为的解释已经从原始的设计师对话用户;到初级的设计师对话用户;用户反馈交流,一直发展到设计师与用户的解释循环整个解释过程呈现出一种设计师与设计物和用户的循环关系。

在设计解释的循环图3中,箭头的指向端走向的是设计的客体[5]。其中,设计师通过设计物对用户进行引导,用户通过体验反馈将思想变为设计师意志的一部分,而设计师与用户也开始直接的对话,从而获得更好的设计效果。

现代设计中,最为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然而,在设计的解释循环中,可以看到人只是整个过程的一部分。马克思说过:人“ 从而在自己所创造的那个世界中观照到他自己”。人与世界是统一的,设计需要关注人,也需要关注世界和世界中的其他自然物和生命。故而,以人为本并不是最全面的设计阐释,达到人、物和环境的和谐统一才是设计的最终目的。

4、结语

设计的主体和客体相互转化,互相制约。实现两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可以更好的进行设计对话,保证设计考虑到人、环境,达到美化世界,方便生活的目的。在设计的过程中,理清了主客体的关系,才能更好的找到设计的重点和关注点。跟随时代的发展,转换设计的方向和模式,更好的让设计适应社会的进步,造福于人类,造福于社会与自然。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2008.

[2]谭景,康永平.设计概论[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1-1.

[3]穆瑞杰.设计创造理想的生活方式[J] 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2012.05.

[4]马宏宇. 产品美学价值的设计创新路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7.

[5]米歇尔·福柯.主体解释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05.

作者简介:

张茉莉(19920124-),女,汉族,河北,产品设计专任教师,助教,研究方向:产品体验设计。

所属项目: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闽南传统文化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猜你喜欢
主客体行为设计
BUBA台灯设计
有种设计叫而专
浅析“物我本相因”
社区老年人跌倒认知和行为调查与分析
儿童玩具设计要素
反腐败从正人心开始
从“反对阐释”理论看摄影艺术本体性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管见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