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露
【摘 要】地方性知识对传播中国优秀的地方文化、民族文化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作用。2017年9月陆续推向全国使用的部编版教材体现着社会对教育事业的高度关切。通过研究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中的地方性知识的现状,将有助于推动地方性知识更好地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服务。
【关键词】小学语文;地方性知识;部编版教材
一、地方性知识的产生背景及概念
普遍主义的存在,全球化、现代化浪潮的产生以及结构主义的出现促使着文化在发展上越发相似。因尊重多元地方性知识与文化,强调不同地方文化的个性以及其自身独有的价值,美国人类学家吉尔兹在阐释人类学中提出“地方性知识”这一概念。[1]但对于“地方性知识”,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学者盛晓明认为:“所谓地方性知识,不是指任何特定的、具有地方特征的知识,而是一种新型的知识观念。”[2]盛晓明从哲学的角度出发,告诉我们如何去看待地方性知识,这种由个别上升到一般的理解方式,早已超越了事物的表面形式。
還有一部分学者将地方性知识理解为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是众多具体且标准知识的集合体。而这种理解方式也就决定了地方性知识其本身性质就是地方的,是种类繁多的。这两种理解方式各有各的道理,前者将地方性知识理解为知识观念,是从纵向将知识进行整合提升,后者则是横向将知识进行复合归纳。然而,无论是哪种理解方式,实际上都是在强调地方性知识的独特性与价值,不同的地方人民用着独特的地方思维方式创造出自己地区独特的符号系统,并以此来区别不同的日常行为。
二、地方性知识的教育价值
(一)增加学生地方性知识的积累,更新学生的知识观念
从某个角度来说,地方性知识是与普遍性知识相对应产生的,然而目前教育的重点多倾向于教授学生普遍性知识——放之四海而皆可的客观真理,而对于地方性知识的教育则是较为缺失的。因此,对于中国教育来说,学习地方性知识不仅有益于打破学生对于知识的固化认知,进一步更新学生的知识观念,而且能增加学生对地方性知识的积累,激发学生对地方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从小对地方文化的热爱。
(二)给教师提供教学新思路,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地方性知识若作为一种知识观念来讲,其本身并不拘泥于“地方”二字,也不拘泥于特定的地理空间。每一次地理位置的变化,也就意味着在之前相对稳定的时空范围内所生成的地方性知识要与不同的文化知识进行新一轮的融合。因此,教师们在学习与备课时要准确理解地方性知识的内涵,这不仅有助于开拓视野,提升自身教学素质,也有益于打破传统学科教育模式。更重要的是,这对于弘扬中国优秀地方、民族传统文化大有裨益。
三、小学语文教材中地方性知识的存在现状
2019年9月起,全国中小学生开始使用部编版教材。部编版教材自开发以来就带着统一全国教材的使命,因此,它不仅是传播知识文化的物质载体,更是国家意志的重要体现。本文以部编版教材为例,对部编版1-3年级上下册、4-6年级上册、4-6年级下册目录(送审版)进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地方性知识的探究。
据统计,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一年级课本中与地方性知识相关的课文占一年级总课文数的7.58%,以同样方法计算,二年级为21.05%、三年级为14.55%、四年级为9.43%、五年级为27.08%、六年级为27.27%。教材中的地方性知识涉及日常生活、特色建筑、风情习俗、语言文学、时令节日、科技艺术、动植物命名七种类型。
在日常生活方面,地方性知识必然关乎着人们的服饰、住所、饮食以及交通工具等方面。例如:“他扎紧裤脚,穿一双深筒钉鞋,将棉袍的下半截撩起扎在腰里,腰里那条极长的粉绿色丝绸汗巾可以围腰两三圈”(《父爱之舟》)。这句话中不仅记录了作者吴冠中家乡的冬季服饰,还详细地记录了乡土穿衣方法。地方性知识除了在部分课文中有体现以外,在教材的彩色插图中也有体现,如一年级课本中入学教育“我上学了”这幅插图就绘有不同民族的各样服饰。交通工具方面,有古人所用“帆”(《望天门山》)、“骆驼队”(《冬阳·童年·骆驼队》)等,在北京,骆驼队作为载人和运输货品的工具已经存在了千百年,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在美食方面,有北京地区的“烤鸭”、东北地区的“小鸡炖蘑菇”(《中国美食》)等。还有一些节日里的特定饮食,如端午节的“粽子”(《端午粽》),腊八节的“腊八粥”(《腊八粥》)等。
在风情民俗方面,除了春节放鞭炮、贴窗花、中秋吃月饼等大众熟悉的习俗以外,中国南方地区中秋还有“走月亮”(《走月亮》)的习俗。藏族有“藏戏”(《藏戏》),这是从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的表演。“风筝”(《风筝》)、“挑促织”(斗蟋蟀)(《夜书所见》)也同样是传统的民间娱乐形式。特色建筑方面,有河北省的“赵州桥”(《赵州桥》),江苏省“寒山寺”(《枫桥夜泊》)等,它们蕴含我国各个地方不同时期的建筑智慧。
在时令节日方面,有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传统节日》)、“重阳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以及傣族的泼水节(《难忘的泼水节》)等。
在科技艺术方面,有中国四大发明造纸术(《纸的发明》)、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传统乐器木笛(《木笛》)、发展有百年历史的北京地区京剧(《京剧趣谈》)以及清初就开始出现的东北地区冰雕艺术(《冰雕》)。在动植物命名方面,民间有传说鹊能报喜,因此得名喜鹊(《树和喜鹊》)。除此之外,还有因其能飞行像鸟,啼哭像婴儿而得名的寒号鸟——复齿鼯鼠(《寒号鸟》)。
语言文学类的地方性知识分为称谓语、谚语、歇后语、民间口语、神话等。[3]少数民族方言常见称呼“阿妈”(《走月亮》),还有以职业命名的“刷子李”(《刷子李》)等。民间口语“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忆读书》),“说时迟,那时快”(《景阳冈》)等口语也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上古神话中大禹采用疏通的治水方法沿用至今(《大禹治水》),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四、现状分析及建议
(一)现状分析
1.与地方性知识相关的课文总量少,但地方性知识类型丰富
据统计发现,就每一个年级来说,与地方性知识相关的课文均未占到本年级课文的一半,更甚者只有个位数,可见与地方性知识相关的课文较少。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地方性知识分有七种类型,就地区来看,课文中的地方性知识涉及北京、江苏、东北、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几个地区,范围较为宽广。
2.与地方性知识相关的课文分布不均,且个别地方性知识重复出现
据统计,教材内只有部分单元中的一两篇课文与地方性知识相关,极个别单元课文内容全部与地方性知识相关,如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四篇识字课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篇课文,可见分布不均。除此之外,就七夕节这一地方性知识来说,就出现在《牛郎织女(一)》《迢迢牵牛星》等课文中。
(二)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部编版教材虽有与地方性知识相关的课文,但在编排上大体还是不成体系的,是未进行过细致规划的。部编版教材既然作为统编版教材就应保证多民族地方性知识共存,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增添优秀地方性知识来辅助语文教学。这不仅可以拉近不同地区、民族人民之间的距离,也可以激发不同地区、民族的教师与学生对教材的兴趣。
部编版教材作为统编教材,肩负着传达国家意志的使命,就现有教材中的地方性知识含量来看用作小学教学还是非常有价值的。学校应组织教师参与与地方性知识相关的培训或论坛,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工作。除此之外,也可以组织教师与学生共同举办与地方性知识有关的活动,或者参加与之相关的研学活动,以增进师生对地方性知识的理解,对地方文化的热爱。
对于教师来说也应该有意识地挖掘课文中的地方性知识,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地方文化。这就需要教师仔细揣摩教材,为学生筛选出地方性知识点,进行有序排列,并要在此基础上适当拓宽学生眼界,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与资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在学习地方性知识的同时,也可提升识字、阅读等相关教学任务的效率。除此之外,也可以推荐感兴趣的学生阅读与课本中地方性知识相关的读物,以增进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对中国优秀地区、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五、结语
随着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不断推广与使用,教材中的地方性知识也势必将为更多人所熟知。笔者希望在广大学校与教师的努力下,地方性知识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小学语文教育的同时,也能为中国优秀的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的宣传工作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吳彤.两种“地方性知识”——兼评吉尔兹和劳斯的观点[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11):87.
[2]盛晓明.地方性知识的构造[J].哲学研究,2000,(12):36.
[3]冯汝林.地方性知识视角下的中学语文教科书[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2(04):35.
[4]周晓天.农村小学识字教学渗透地方性知识的探索——以温岭市大溪镇学校为例[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5(04):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