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思想和艺术

2019-10-21 07:12古云红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15期
关键词:归隐

古云红

摘 要:《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辞赋代表作,备受推崇,同时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篇目。本文主要从探究陶渊明归隐的思想及赋文所呈现的淡远潇洒的风格两方面进行论述,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品读这一代佳作。

关键词:归隐;淡远潇洒;疏放拙朴

一、内容概述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与上层社会分手告别的宣言书。作者叙述了他弃官归田的心情,回家后的生活情趣和感受,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是一篇述志之作。托意深远,出语天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影响较为深远的一篇赋文。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曾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兮辞》一篇耳。”钦佩之情,无以复加。而《归去来兮辞》在思想和艺术上的确是精心结撰的逸品。

二、陶渊明归隐思想探究

陶渊明的归隐是否真的如文中所述“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辞氏妹丧于武昌。”还是别有隐情呢?这个问题人们长期争论不休。有人认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拂衣归田里”之举是为了虚浮的隐居高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实只要我们深入考察他从29岁到41岁的13年中,几进几出,时官时隐达3次,为官不过四五年的历史事实可知,“真”才是陶渊明生而具有的可贵秉性——“性刚才拙,与物多忤”“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正如苏东坡所云“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这种“委心任去留”的任真,自得之意,绝非隐逸的名号可拘囿的。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这千古一喟,耐人寻味,生命智慧,亦尽在其中,但能够像陶渊明那样,饱含深情并坚决喊出“归去”的,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一个“归去”,富含对故乡对心灵归属地的确认,“有四方之事”和“风波未静”的官场对诗人来说,只是“异地”,是个人精神无法生根的漂泊地,而在漂泊中,牵挂心灵的永远是故土田园。“田园将芜”,自己的精神又何尝不是近于“荒芜”呢?显然,“田园将芜”纯系托词,所谓“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昨非。”这才是肺腑之言,一种悔悟和庆幸之情溢于言外,在平静的语气中显示出思绪的变迁和深沉的感慨。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昨非”表明作者的归隐决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也不是缘于外界的“仕途不意”;更不是为了虚浮的隐居高名。而是一种深刻的反思,是对前途和命运的理性的抉择:是源于对自己本性的思考和保持;是源于“知正”和“自知”和智慧。他的归田之喜悦是一种智者的喜悦,正是这种智慧,使其显示出与当时及后世诸多“隐士”的不同。品味全文可悟,陶渊明的归隐是对官场主动放弃之归;是执著人生寻打真我之归。他既不狂放,也不沉沦,对生命和自然满怀真挚与热爱,他所做的是为了追求内在的生命自由,将心灵寄托于田园,在平凡的现实中将主观情感与自然万物合一,在耕读觞咏中咀嚼人生的真正价值,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大解脱,无怪乎刘载熙说:“陶渊明为文不多,且未尝经意,然其文不可以学而能,非文己难,有胸次为难也”。对于诗人来说“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只愿“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如此之真,这般之纯,图何虚名?

又有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逃避,他秉承了老庄哲学思想,是消极的。勿庸置疑,魏晋士人性多敏感,受老庄玄学影响,身处社会急剧动荡时代,往往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文人参政,多为权力相争的牺牲品。陶渊明从青少年时欲“大济于苍生”,到此时退隐归田,自得其乐,是一种智慧无奈的选择。在“儒”之入世进取与“道”之出世退隐之中,他选择了道家的人生态度,心中却充满了矛盾。其实文章开头“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典出《论语·微子》,是从楚狂接舆劝孔子放弃仕途理想时所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中化出。“悟”“知”二字充分表明作者充分接受了“乱而隐”这一人生选择,这一种人生,大概也不是仅用消极就能概括的。其实,看一个人生活得是否积极,关键是看他有没有理想,因而,陶渊明弃职归田断不能说其意志消沉,消极处世。他所追求的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是在书卷中追求安谧,在田园里追求自己平静的心境。无论是庭中孤松,还是田间闲云,田园里的一草一木,都值得他流连忘返。亲戚晤谈,弹琴读书可以乐其心,参加耕作,登山巡壑,可以快其意。“园日涉以成趣,乐琴书以消忧,”从此,孤寂、惆怅与他绝缘,日子过得多么惬意、充实、有意义,在那并不富有的田园里,他欣然开怀,洒脱自在,如那朵无心出岫的白云。其实,田园处处可寻,千载难觅的是那般快乐而满足的心,诗人享受到了“形为心役”的无限乐趣,他的心灵趋于平静了,在世俗中无法追求到的却在田园生活中得到了,反映出一种遗世独立,心胸旷达的乐观精神,当然“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一切随生死变化,一切听其自然,也流露出某种无可奈何、安天乐命的消极情绪。

三、淡远潇洒的风格

《归去来兮辞》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耐人寻味,在艺术表现上也堪称上乘之作。“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表现出一种淡远潇洒的风格。尤其是在对客观景物的描写上,有一种美的情趣,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在轻描淡写中蕴藉着诗人炽热的情感。“景翳翳将入”,夕阳残照的晚景,点染出晋王朝的衰败,寓有对国事的深沉隐痛与怨愤。诗人自彭泽归田到家不顾惜“三径就荒”惟喜“松菊犹存”,“抚孤松盘桓”,菊的芳洁,松的傲霜耐寒,一向象征着忠贞坚强。“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泛此望忧物,远我遗世情”。诗人对菊的酷爱,对松的钦慕,岂不是他淡泊、真淳、傲岸性格的写照,卓然特立,鄙棄庸俗的风度气韵的显示。陶渊明归来时,见庭院中仍有傲霜独立的青松,历寒而秀的秋菊,顿感无限欣慰——世事变迁,世态炎凉,惟我不变,那就是顺应天性,放浪于自然大化之中,这一刻他感到分裂的人格终于弥合,自我在多年艰难寻求和痛苦徘徊之后,蝉蜕而出。“云无心以出岫,乌倦飞而知还”把自己内心受客观事物触动而产生的复杂情感不露形迹地轻轻点出,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云的无心出山,暗喻出仕并非为了功名利禄,乌的倦飞知还,含有对官场生活的厌倦,用“无心”“知还”形容云和鸟,把无情之物人格化,写得活脱活现。诗人不但以景喻情的态,而且以景写情的质,因而即景抒情十分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感。

此外,《归去来兮辞》还继承了辞赋的一些艺术传统,巧妙地运用诸如“惆帐”、“崎岖”、“欣欣”、“涓涓”、“遑遑”等双声叠韵叠音词,音律和谐流畅,富有音乐美,文中还多用类似“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的对偶句,贴切于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语言的锤炼上,功夫也很深,一个词组,一个短句,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内涵,“觉今是昨非”寥寥几字,隐含诗人对整个仕途生涯的痛苦回顾和深切悔恨,令人回味无穷,一言以概之,陶渊明的语言看似简单,其实正是艺术造诣高超的表现,“精能所至,反造疏淡”,这种语言是超越了华丽雕饰之后达到返璞归真、炉火纯青的标志,从而使辞赋呈现出淡远潇洒、疏放拙朴的文风。

《归去来兮辞》以折射陶渊明的思想和表现其日臻成熟的淡远文风而成为一代佳作,至今读来仍满口余香,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宋书 陶潜传》.

[2]蔡阿聪.《论陶渊明的二重人格》.

猜你喜欢
归隐
天宫院
浅析陶渊明归隐中的人格精神
当代武侠小说侠隐结局的人类学考察
归隐渔耕的精神修养与文学探微
论宋代诗人对唐代诗人典范的推崇
元赵孟頫人物画《红衣罗汉图》考
浅谈陶渊明自身性格对其人生境遇的影响
浅析陶渊明归隐的原因
木增的归隐与山水诗创作
浅谈中国古代文人的归隐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