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赛娜 刘英杰 杨海
摘 要:随着互联网+理念的推广与应用,使得能源领域也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为了能够促进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加强能源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研究,有着现实的意义。文中基于能源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需要,能源互联网通信总体架构,本文重点分析了能源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相关问题,在阐述能源互联网概念与特征的基础上, 对互联网措施的安全性、可靠性等有利因素进行探讨 ,希望能对相关学者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能源;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能源互联网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代表备受关注,能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能源危机也是所有国家和地区普遍面临的问题,可再生资源已经成为未来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动力。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时代下,信息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的产物--能源互联网能有效解决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等问题,并为其提供可行的技术性保障,因此在现阶段社会生产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一、能源互联网定义概述
能源互联网可理解是综合运用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 信息技术和智能管理技术, 将大量由分布式能量采集装置, 分布式能量储存装置和各种类型负载构成的新型电力网络节点互联起来, 以实现能量双向流动的能量对等交换与共享网络。从政府管理者视角来看,能源互联网是兼容传统电网的,可以充分、广泛和有效地利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满足用户多样化电力需求的一种新型能源体系结构;从运营者视角来看,能源互联网是能够与消费者互动的、存在竞争的一个能源消费市场,只有提高能源服务质量,才能赢得市场竞争;从消费者视角来看,能源互联网不仅具备传统电网所具备的供电功能,还为各类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公共的能源交换与共享平台。
二、能源互联网的基本特征
可再生:可再生能源是能源互联网的主要能量供应来源。可再生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波动性,其大规模接入对电网的稳定性产生冲击,从而促使传统的能源网络转型为能源互联网。分布式:由于可再生能源的分散特性,为了最大效率的收集和使用可再生能源,需要建立就地收集、存储和使用能源的网络,这些能源网络单个规模小,分布范围广,每个微型能源网络构成能源互联网的一个节点。互联性:大范围分布式的微型能源网络并不能全部保证自给自足,需要联起来进行能量交换才能平衡能量的供给与需求。能源互联网关注将分布式发电装置、储能装置和负载组成的微型能源网络互联起来,而传统电网更关注如何将这些要素“接进来”。开放性:能源互联网应该是一个对等、扁平和能量双向流动的能源共享网络,发电装置、储能装置和负载能够“即插即用”,只要符合互操作标准,这种接入是自主的,从能量交换的角度看没有一个网络节点比其它节点更重要。 智能化:能源互联网中能源的产生、传输、转换和使用都应该具备一定的智能。
三、能源互联网对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模式
现代社会,全球范围内的能源供给和需求矛盾都非常严峻,促使人们寻求更环保、更便捷的能源使用方法,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提出的融合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构建,开启了能源互联网措施技术研究的大门。针对能源供给相对紧缺的现状,各团队根据自身需求开展了大量创新工作,从不同角度对能源互联网进行诠释。
能源互联网在进行工作时应具备严格的性能特征。适应可再生能源的分散特性,收集、存储和使用网络节点;保证分布式的能源互联网相互连通,合理地进行能源间的交换,提供双向流动的能源共享网络,严格控制接入规则,避免用户信息被泄漏或篡改;具备自愈和抗毁能力,在环境影响或操作失误的情况下仍能保持系统正常运行,并对错误和漏洞有及时修复的能力;在传统能源互联网措施逐步改造的基础上,实现微型能源的融入,逐步形成更稳健的能源互联网。
四、能源互联网的功能结构和关键技术
4.1能源互联网的功能结构
能源互联网是由大量微电网连接组成的,每一个微电网都是一个完整的单元。一个家庭或一个用户单元的能源互联网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储能装置、智能能量管理设备、变流装置和负载。
4.2能源互联网的关键技术
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是指可再生能源的生产、转换、输送、利用、服务环节中的核心技术。包括新能源发电技术、大容量远距离输电技术、先进电力电子技术、需求响应技术、先进信息技术、微能源网技术等。
4.2.1新能源发电技术
新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等清洁能源。以上能源具有分布不集中,风能、太阳能供能不稳定的特点。因此分布式储能技术、光伏发电和太阳能集热发电技术、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的研究就成为了重点。
4.2.2先进电力电子技术
由于数字信号处理能力的提升,使得系统控制策略多样化,如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预测控制等技术的使用将成为现实,一系列复杂算法将在DSP内整合,增强设备的灵活性和系统的稳定性。
4.2.3先进信息技术
主要由智能感知、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组成。在此技术支持下可以实现能源互联网的数据采集、管理、分析及互动服务的功能。
五、结语
要想大力快速地发展能源互联网信息技术,一定要在全国建立一个能源互联网的共享平台。目前我国对能源互联网的研发人员以及设备遍布全国各地,相互之间得不到信息以及资源的共享,大大降低了对能源互联网研发的进度和效率。研发人员在该平台上可以实现信息的最大利用化。能源互联网不宜在全国大范围同时全面发展,应循序渐进,科学推进能源互联网的发展,首先在一个城市进行大力地推广,使其成为示范城市,这样不仅可以使其作为其他城市参考的模本,还可以带动其他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能源互联网是以电力系统为核心,以电力网为基础,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 智能电网技术及互联网技术, 融合电力网、天然气网、氢能源网等多能源网及电气化交通网,形成多种能源高效利用和多元主体参与的能源互联共享网络。建立能源互联网的核心目的是改变传统的能源利用模式,推动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实现这一目的,互联网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是关键的技术。
参考文献:
[1]吴锴,宋兴旺,冯兆飞,等.城市能源互联网中的无线技术应用研究[J].电力信息与通讯技术,2018,16(2):89-96.
[2]李云琛.能源互联网推动能源革命[J].农家参谋,2017,5(16):142-43.
[3]吕久琴,陈浩,樊倩倩.制约能源互联网发展的制度因素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7,24(4):68-72.
[4]王伟家.基于能源互联网的分布式能源发展模式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2018,(12).
[5]喻小寶,谭忠富,屈高强.基于能源互联网的电力商业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J].智慧电力,2019(10).
[6]田世明,栾文鹏,张东霞,等.互联网技术形态与关键技术[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5,5(4)
[7]沈洲,建华,等.能源互联网的发展现状[J].江苏电机工程,014,33(1).
[8]于慎航,孙莹,等.基于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能源互联网[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0,30(5).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张赛娜,中级工程师,学历:博士,单位:北京源深节能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第二作者:刘英杰,高级工程师,学历:本科,单位:北京源深节能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第三作者:杨海,中级工程师,学历:硕士,单位:北京源深节能技术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