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深度融合实施德技双优“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培养工程路径研究

2019-10-21 05:40张文燕
锦绣·中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

张文燕

摘 要:省教育厅印发通知,决定从今2018年起实施“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培育工程,计划到2022年,面向全省职业院校全日制在校生,培育认定10万名左右“齐鲁工匠后备人才”。而作为高职院校是实施“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工程的主要阵地,如何培养出徳技双优的优秀大学生,我们认为,校企深度合作,探索“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培育工程的路径,对弘扬齐鲁文化、传承班墨精神、精修技术技能、勇于创新创业、发挥示范作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院校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肩负着助力“齐鲁工匠”建设工程、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的使命。探索切实可行的“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发挥职业院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双主体作用,加快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医养健康产业五大新兴产业,持续做优高端化工、现代高效农业、文化创意、精品旅游、现代金融服务五大优势产业,推动我省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首先,新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的工匠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方针,也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我省,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对我省发展寄予厚望,期望我省有大的担当、新的作为。我省的工匠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为国家培养造就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的主阵地,为此我省必须大力实施“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工程,为我国输送具有工匠精神的产业工人。高素质技术工人能够在传统生产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新工艺、新技术,以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其次,人才强省战略需要大批精技强能的高素质工匠人才。当前,我省正处于由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迈进、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跨越、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提升的关键时期,人才是根本,高技能人才更是重要的基础。在学生中培育德技双优“齐鲁工匠后备人才”成为职业院校的重要任务。校企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按照工匠成长规律,分专业制定专门培育方案,通过集团化办学、校企一体化示范校和企业、现代学徒制试点、技能大赛等有效路径,强化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加强实训教学,完善认识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环节,在实战岗位上与企业共同提升学生“匠技”,锻造、磨炼精湛技艺技能,培育一大批德技双优“齐鲁工匠后备人才”,为我省新旧动能转换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最后,新时代社会风尚需要以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为引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实施“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工程,并使之制度化、常态化,就是要让恪尽职守、精益求精、执着专注、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争创一流、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成为广大职业院校师生自觉的价值追求。邀请劳动模范、技能大师、“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德育导师,形成学校、企业、行业和社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机制。通过开展各级技能竞赛、成果作品研制、技能技艺总结和创新创业大赛,提升职业院校和学生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发挥各类新闻媒体作用,系统开展宣传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让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风向标。

一、大力宣传教育,形成德技双优工匠精神价值观

工匠精神是工匠作为一种精神理念乃至价值观,是一种对职业敬畏、工作执着、产品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这正是职业教育的灵魂,也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价值观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高职院校作为工匠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应该积极配合国家、省级关于工匠培养目标,在校园内利用各种方法宣传工匠精神,尤其是利用思政课为同學们讲述我国工匠人才的敬业精神,例如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的首席技师王树军,在数控设备维修领域带领团队一路“过关斩将”,屡屡打破国外精密设备的维修垄断,挑战一项项技术难题,把“不可能”变成现实。再比如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输电检修中心带电作业班副班长王进同志。他扎根一线21年,以初心筑匠心,从一名普通线路工人成长为行业顶尖的技能专家,是±660千伏带电作业世界第一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用“敬业乐业、专业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唱响了新时代的劳动者之歌。用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诠释工匠精神,在师生中形成“坚持”“专注”“品质”“精细”的风尚,使工匠精神入心入脑。

二、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专业课程改革,推动工匠人才培养落地

职业教育采用“技能+学历”的教育方法,在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采用“七分实践,三分理论”的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学校与企业全面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以点带面的方式推动校企合作模式,例如先开展试点班方式,企业进校园与一个班级对接形成试点班,开展校企合作小班教学,试行一年,聘请企业有实践操作能力的老师进校园授课,组织学生进企业进行实践活动,一方面能够让同学们感受企业文化,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同学们的动手能力,更好的促进学习。这样校企双重培育学生的品德和技能,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和工作环境中感受到工匠精神的魅力,折服于工匠的精湛工艺,进而能够认真的学习精湛技艺,进而以此为试点,总结出一套合理可行的校企培育方案,在全校,乃至全省推广,为我省培养工匠后备人才。

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工匠人才创新能力

社会发展,民族进步,都离不开创新,工匠人才必须具有积极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前提。在实践中不断创造出新技术、新理念、新产品、新办法,是工匠人才创新能力最突出的表现。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而这种创新原动力来自人们对工作、工艺、技术的陶醉、痴迷。职业院校一方面要开发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一方面要积极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便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技术型、应用型工匠人才

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不仅要专业能力与人文素养并存的可全面培养和发展的综合型人才,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培养人文素养,还要有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技能训练教学。同时调整教师结构,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积极引进行业专才、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业带头人,聘请齐鲁工匠导师、产业教授为学生授课,探索与发展“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的新途径。教师只有传承、呈现工匠精神,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对职业院校的教育工作者也是一次全新的教育理念冲击。管理者和教师只有对工匠精神深刻理解和认识,才能将认识成果和教育措施施加给学生。调整教师结构,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积极引进行业专才、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业带头人,聘请齐鲁工匠导师、产业教授为学生授课,探索与发展“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的新途径。

五、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强化工匠文化渗透

“工匠文化”应该成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主流。学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推进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助力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多维度传播,营造体现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元素的学校文化,全面立体地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归属感。

齐鲁工匠,匠心筑梦。这个梦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和“中国质造”的强国梦,也是职业学院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梦,更是职业院校学生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成才梦。职业院校应以德技双优为目标,努力培养更多新旧动能转换所需要的能工巧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参考文献

[1]佚名.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J].南方农机,2019(5):10-11.

[2]朱国奉.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升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6):91-93.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高职院校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