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鑫宇
摘要: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做到四两拨千斤的“点拨”,这既要教师对文本的细读,深入思考,又要抓住文本内容实质巧设主问题,从而高屋建瓴地发挥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的作用,从容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细读文本,巧设主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32-0003-01
1.立足文本,设置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
一堂高效的语文课,问题的设置应该是引导学生抓住文本进行深层次探究的问题,一个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教师必须按照新课改精神,大胆创新,改变教学方式,发挥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的作用,找准主问题,抓住主线索,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深入思考,把握文本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内在本质,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例如,在教《杨修之死》一课时,教师问道:“曹操的得力干将夏侯惇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文中有一句话,是夏侯惇对杨修的高度评价,请找出来”,“从文中哪些事情上可以看出来?”公真知魏王肺腑也!真知?”“假如你是才华横溢的杨修,如何与曹操相处,才能做到相安无事,真正体现大智慧?”相对于前者课堂上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而言,这个贯穿全文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既能使学生认真品读原著语言,体味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又能促使他们进行深层次思考,从而优化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主问题”教学法的魅力!
2.抓住核心词句设置主问题,有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庄子散文《庖丁解牛》中庖丁面对一头全牛,“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竅”“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教学与之同理,抓住着眼于全篇的主问题,必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正如余映潮老师所讲:“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合剂,在教学中显着以一当十的力量。”那么怎样设计怎样的主问题,有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呢?
我们可以抓住那些凝练地概括全文或文章部分内容的词句作为关键,通过一两个探索性主问题设置来激发学对文本细读的兴趣,透过文字表面,层层剖析,实现学生认识由浅入深地转化。
如《杨修之死》抓住了关键句“公真知魏王肺腑也!”对“真知”进行设问,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而《我的母亲》这课的教学主旨就是“母亲”形象的分析。我抓住“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这一句设置主问题。
(1)简介胡适的成就,(2)如此非凡的大家为何在文中用了“混”与三个“如果”来评价自己?(明确:受到了母亲的影响)(3)从文中找出揭示母亲多重身份的语句。由此展开分析对“我”的言传身教。
这三个问题既分析了母亲的人物形象,也挖掘了文章主旨(作者对母亲的感恩、怀念之情)。
3.设置开放性主问题,有效引导学生品悟语言
例如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教师设计了这三个问题:(1)“但是大家一起走了”此时,“我”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2)“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此时“我”的内心感受有没有发生变化?(3)暮色四合之后,父亲看见悬崖上的“我”内心活动又是怎样?
这是一篇以心理活动描写为主的文章,学生如想正确把握“我”的心理活动,就需认真阅读文本,分析“我”的性格、身体状况,并找出“我”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加以揣摩。在揣摩、体会语言的过程中,学生参与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在暮色四合之后,父亲面对在悬崖上体弱多病,生性胆小的儿子,父亲的心里会是怎样的着急,为何却要轻描淡写的说出“晚饭好了”,由学生换位思考来体察父亲的内心情感,他们联系到自己的成长经历,体会到了父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以及父亲教育方法的成功。
4.设置探究性主问题,有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如《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一节课,本文的教学目标为:(1)理解“成长”的内涵;(2)通过细节把握爸爸的人物形象,体会爸爸的教育对英子成长的影响。
在《城南旧事》这部小说的序言中写到“读者有没有注意,每一段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主角都是离我而去,一直到最后的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亲爱的爸爸也去了,我的童年结束了。”为什么爸爸去了,“我”的童年就结束了呢?“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不再是小孩子了”又意味着什么呢?
围绕这两个问题设计了三个问题:(1)全文写了英子的几件事?(2)在父亲的教育下影响下,英子有了那些变化?(学生初步笼统地理解“成长”)(3)最能体现英子成长的是哪件事情?(明确:鎮定、安静地面对爸爸的去世。成长指的是担负今后的“责任”。)“世界上有许多种爱,只有父母的爱是为了离开。”当学生明白了父亲严厉教育方法背后的爱时,他们也就明白了“成长”的意义了。
总之,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对牵动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提高学生品读的质量,凝聚学生的阅读注意,加深学生思考的层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共舞。
参考文献:
[1]方芳.论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感悟能力的培养[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3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