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磊
摘 要:师生问答在高中历史中的应用巨大,许多学生通过问答,提升了自身的历史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问答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本文就如何进行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师生问答,进行策略探讨。
关键词:师生问答;高中历史;策略探讨
师生问答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相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很多老师对师生问答在高中历史中的应用不甚了解,对此笔者提出以下方案。
一、通过课堂互动,进行问题引导
在中国的众多王朝中,明朝的灭亡让很多人惋惜。尤其在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发表之后,明粉大量出现,纷纷讨论明朝灭亡的原因。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就明朝灭亡的一些原因进行论述,培养学生的问题剖析能力,为接下来的高中历史教学创造条件,在教学时老师也要注意甄别历史史料的真伪,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念,进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老师若想讨论一个王朝的灭亡原因,首先便要对相关的历史人物以及相关背景进行品评,同时给出自己的看法,借此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剖析能力。例如对于明代最后一个皇帝崇祯,老师可以给出自己的看法——崇祯此人,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才能中庸,空有力挽狂澜之志气,而无治世平乱之才。人有功而不赏,自己犯错大臣买单。在位十七年,内阁大臣换了50个,刑部尚书换了17个,地方总督杀了7个,地方巡抚杀了11个,而且崇祯特点是什么,他对自己没有一个正确的定位,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命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命之退;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他是个刚愎自用的人,他是勤政,可是作为皇帝,勤政不算优点。他接手时,局面虽然不好,但是也不是不能挽救。作为国家一把手,识人用人,思想工作,正确决策,做好了算合格,他都没有。所以他不是合格的帝王。
二、学生提出看法,师生进行讨论
既然进行问题教学,那自然有问有答,老师在教学时,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老师进行课堂讨论,双方各抒己见,共同提升教学效率。老师在教学时,也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与学生进行和善的讨论,双方共同提高,为高中历史教学创造便利条件,同时学生无法甄别史料的真伪,所以在教学时,老师可以表明自己所引用的史料在哪里出现,借此消除学生的疑虑。
例如老师在提出自己观点之后,学生也许会问:明朝灭亡就像突然间你接手一个上市(负债累累)公司,只剩下躯壳了,你能怎么办?按部就班还是大刀阔斧地改?谁都不知道以后的事……我们站在历史的后面看历史的前面,所以觉得这个问题那个不好……历史总是必然的……勿伤我百姓一人!应该可以说对崇祯的盖棺定论吧!老师可以给出自己的看法:“崇祯面对的情况是不好,但不是一手烂牌。在他当政期间,愿意做事,愿意替他背锅的,被他杀掉。愿意做事,不愿意替他背锅的,杀了。这样下去,谁还愿意给你做事?作为一个皇帝缺乏必要的担当。其实他真要是按部就班,还能续命,关键他的一系列做法,让君臣之间信任度下降为0。作为一个国家首脑,必要担当还是要有的,可他直到自杀的那一天也不认为是自己有错。也许有人质疑史料的出处,老师也可以给出相关相关资料:崇祯十七年中,用宰相至五十人,宋开国至元祐初百三十年,至司马光、吕公著、吕大防、范纯仁为相时,始为五十一人。这句话出自于历史学家,孟森先生的《明史讲义》。
三、适当拓展知识,师生共同提升
新時期的高中历史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所以日常历史教学不能只局限在课本中,老师还可以讲解相关的课外知识,以此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接下来的历史教学创造便利条件,同时达到师生共同进步的教学目的,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保驾护航。
例如老师也许会问东林党的形成,以及所谓阉党的形成。毕蹄馆之战后,明朝分为主站、主和两派。当时便形成了一些党争,给事中张廷登上书:官员相互攻击,排挤,不曰苏脉,浙脉,则曰秦党,淮党。后来顾宪成以及高攀龙组建了东林书院。以讲述经学为主,后来在天启年间大肆运用东林书院书生,随着他们进入朝堂,权力、立场等等开始转变,当他们碰上魏忠贤时,在这个过程中齐楚浙党偏向魏忠贤,形成了所谓的阉党。而至于东林党,东林不是党,他是文人团体,而且东林它不是一个固定的群体,没有鲜明的组织性,没有独立的理念主张,也就是说,只要对这个文人团体有利的,他就会对着干。言国本者谓之“东林”,争科场者谓之“东林”,攻逆阉者谓之“东林”,以至言“夺情”“奸相”“讨贼”凡一议之正、一人之不随流俗者,无不概谓之“东林”。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若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师生问答在高中历史中的应用十分巨大,而若想有效地进行相关的教学,首先需要老师在教学时,通过课堂互动,进行问题引导;其次老师还应该鼓励学生提出看法,师生进行讨论;最后在教学时老师还可以适当拓展知识,师生共同提升,提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碧珍. 促进深度学习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究[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02):76-78.
[2]周立功. 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策略[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