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空间研究作为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为解读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幸存者回忆录》中大量的时空转换和心理空间转换为从空间角度进行研究这部作品提供了可能性。本文试图通过以空间和女性的双重角度来解读《幸存者回忆录》。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幸存者回忆录》;女性;空间
一、引言:
当人们的目光投向英国文学史的漫漫银河时,多丽丝·莱辛无疑是那一抹难以忽略的星辰。多丽丝·莱辛凭借其作品思想的深度、多样的文学手法、对内心空间的挖掘等特点,于2007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并被誉为继弗吉尼亚·伍尔夫之后英国最伟大的女作家。在莱辛的写作生涯中,《幸存者回忆录》处于她的创作晚期。这部作品继承了她在《野草在歌唱》、《金色笔记》等作品中对于殖民主义、自我和他者的自由、空间叙事、女性主义等主题的探讨,并且成为“内心空间小说”的代表。
小说以“我”一个中年女性为叙述者,透过变幻的时空和丰富心理的书写,深刻地探索了女性的生存命题和人类的未来命运。在《幸存者回忆录》中,存在着对未来世界的想象刻画及深邃的哲思、空间的转换等特点,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伴随障碍。当前关于《幸存者回忆录》的研究中,学者大多从莱辛的苏菲主义思想以及作品的主题研究入手,对于空间叙述的研究在近一两年也开始不断深入。而在这些已经成熟的研究果实中,将女性和空间二者结合的研究视角,仍然存在着探讨的可能。本文试图从女性和空间的双重交织的视角,期望能够触碰到这部小说的某些精彩内核或是某些尚未被发掘的地方。
二、女性生存空间
作为一个关心人类命运的作家,莱辛在小说《幸存者回忆录》中试图以一种对未来社会的幻想,来假设一种人类和世界面临崩塌的场景,透露了作者深深的忧虑。在这部小说中,“我”这个中年女人是叙事者。而“我”所处的生存空间,主要是指公寓窗户外的社会空间和公寓内部的双重空间。在这些空间中,“我”有目睹了社会的毁灭,艾米莉的逐渐失去自我意识和“我”的成长。
《幸存者回忆录》在小说的开端,就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类似世界末日的混乱场景。在这个城市里,一切都似乎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局面,政府无法运作,人性丑陋的爆发,社会走向无序。在经历了被市民不断抛弃,新势力不断攻占之后,这个城市完全缺失了其作为一个城市存在的意义,一点点地成为了“空城”、“废城”,成为没有一点光明的黑暗之城。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不仅丧失了城市,而且也逐渐失去了心灵的家园。
这一场景的出现正是由于叙述者“我”的注视。当“我”站在城北那座公寓楼里透过窗子往外看时,人行道成为城市空间中的重点。在这个同样无名的街道上,一群人迁出,另一群人占领,他们抛却了现代文明,而选择退回原始时代,时间的变幻并没有使人类文明没有朝向进步的方向,而是在不断地倒退。这个世界正在走向瘫痪,人类花费数千年创作的文明和秩序也逐渐走向毁灭。女性赖以生存的空间以及内心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地被压缩。而“我”作为这个城市的“幸存者”,与这个社会空间保持着一定的疏离距离。
三、女性情感空间
在《幸存者回忆录》的众多标签中,最著名的一个无疑是“内在空间小说”。对于内在空间的书写,不只是对于人物或叙事者进行简单的心理描写,而是对于人物心理的一种系统性连续性的立体展示。出现这种标签的原因无疑是由于小说的碎片化回忆和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在这种内在空间的构建中,女性的情感空间的表达在多丽丝·莱辛的绵密细致的笔下显得极为突出。在列斐維尔的关于空间的著名论著《空间的生产》中,他阐述了自己对于空间的理解。他并不认为空间只是简单的地理问题,也不仅仅是呈现社会关系的“容器”或“平台”,[肖庆华:《都市空间与文学空间——多丽丝·莱辛小说研究》,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8年,第100页]而是社会关系的重要部分。艾米莉作为叙述者“我”的童年时期,在经历了对于爱的寻找和失望后,情感空间一度被压抑。她的成长过程正显示了女性在情感空间中的弱势地位。
四、结语
女性生存空间展现了莱辛对于人类未来的忧虑和她的人文社会立场;女性情感空间通过爱情和亲情关系的塑造来体现对于女性自由意识的关怀和思索;女作家的空间书写则通过她的异乡者和女性身份和《幸存者回忆录》做一种对比,从而使读者更能理解小说中的隐含的意味。通过上述对于莱辛的异乡人和女性身份的解读,当我们再次回到《幸存者回忆录》中对即将崩塌的人类文明的描写,无疑能够发现小说中的叙述者“我”就是以女性和边缘人的视角来进行一种冷静的旁观来注视着公寓窗外那人性堕落文明消弭的疯狂世界。在叙述者“我”撰写的回忆录中,开端写道:“我们都还记得那个时候,小说不只是‘我故事,也是‘我们的故事。”而对于莱辛来说,《幸存者回忆录》中的艾米莉和叙述者“我”不再简简单单是个单个的人,最后她们共同成为了莱辛生命中一抹不可忘却的色彩。
多丽丝莱辛恒久的写作热情,别具一格的文学风格,与众不同的写作技巧,鲜明深刻的创作主题为为她在世界文坛上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在莱辛的众多作品中,风格多样、题材广泛的特点为国内外众多文学研究者们提供了多种的研究可能。而空间研究作为一个新的热点,为解读《幸存者回忆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更有利于确立作品的地位和价值。面对像《幸存者回忆录》一样的未来场景时,莱辛给出的出路是回到潜意识的本能自我。在公寓墙外的社会可能是一片硝烟,而在公寓的墙内则有可能是另一种人生,只要我们勇于打破那堵压抑自我本能的墙。
参考文献:
[1]多丽丝·莱辛:《幸存者回忆录》,朱子仪译,海口:南海出版社,2009
[2]肖庆华:《都市空间与文学空间——多丽丝·莱辛小说研究》,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8
[3] 陆思琦:《<幸存者回忆录>的空间叙事学解读》,苏州: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4
[4]黎会华:《自我和自性的整合——多丽丝·莱辛<幸存者回忆录>的一种解读》,新乡: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
作者简介:
夏珏(出生年月1974年9月),女, 浙江嵊州人,硕士,讲师,宁波工程学院: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