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丽
摘 要:如今我国正处在践行素质教育的关键阶段,其中语文学科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堂教学质量的保障可以说是每一名语文教师的责任。因此,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要积极履行这份责任,以可行的教学策略一改“灌输教学”之风气,从而构建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多媒体技术;合作化学习;朗读习惯
语文学科自学生接触九年义务教育开始便是重要基础课程,所以至今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既然“高效课堂”一词广泛流行于现如今的教育教学当中,这说明始终有低效课堂的存在。因此,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对待教学活动,我们要对症下药,找到造成课堂低效性的原因,从而以有效的教学策略获取最大的课堂效益。下面,我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作如下论述。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科技变化的日新月异,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广泛应用为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文本内容的情境当中起到了莫大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更要以不断学习之心,去学习新时代下的新兴事物,以多媒体技术为课堂教学增光添彩,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构建出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毛主席的《沁园春·雪》这首词时,首先,我为学生介绍了作者的生平,使学生认识到了毛主席的伟大之处,又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了毛主席发布这首词的时代背景,进而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我引导学生学习了本文中的字词,并在多媒体技术展现了一幅“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景象,分别带领学生对上下阕进行了深入分析,进而帮助学生总结了这首词的层次思路和写作方法,使学生懂得了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为文章所带来的作用。最后,我让学生交流了这节课的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融入到了这首词的境界当中,切身感受到了词人的人格魅力与词的语言之美,培养了学生乐观、坚定、自信的生活态度,以及欣赏诗词的能力,确实构建出了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
二、开展合作化学习
我国国学大师范增先生曾提出了“七若”的标准,以教学的观点来看,其中“若游戏之状态也”就是要学生在课堂上要做到不拘泥、洒脱。因此,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务必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开展合作化学习,再以引导性话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从而在以该策略实现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同时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的习惯。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山水画的意境》这篇课文时,首先,我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尝试找出文中的核心概念、主要观点、所用实例以及结论。然后,我将学生划分成了学习小组,让学生对自己所找内容与组内其他成员进行了交流,由此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团结协作意识,同时要求学生合作探究,梳理出文章的论述思路。之后,我派小组代表,说出了每段的关键句,进而帮助学生进行了归纳总结。最后,我要求学生细读课文,谈论了对议论文的认识和看法。这样,我通过在课堂中开展合作化学习,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拥有了自己的主见,从而帮助学生养成了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切实实现了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三、培养学生朗读习惯
语文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识文断句,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到文本语言中作者所融入的感情,而讓学生深刻理解文本内容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朗读。因此,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们要重视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朗读环节,使学生在朗读情境中感受语言文字所渗透的美,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养成朗读的习惯,为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语文知识增添助力,进而完成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时,首先,我为学生简要介绍了作者和文中的生难字词。紧接着便为学生播放了这篇文章的朗读录音,要求学生根据录音正音、划分文中节奏。然后,我让学生尝试默读文章理解文意,再大声读文章,读出节奏、语气和感情。当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文章内容有了初步理解之后,我开始带领学生深入研究课文,帮助学生归纳了文章的层次结构,使学生了解了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由此让学生充分明白了生与义之间的关系。最后,我引导学生概括了文章主旨,对学生说道:“物欲横流,我希望大家不要在现实生活中迷失了自己。”进而让学生交流了这节课的学习收获。这样,我通过加强朗读环节,使学生意识到了朗读对学习语文带来的良好作用,从而促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朗读习惯,并让学生在这篇文章的学习当中,知道了古为今用的道理,意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跨时代的穿透力,充分完成了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有很多,但是如何有效构建,需要身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去积极学习教学理念,从而发挥自身抛砖引玉的作用,实现学生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苏集成.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增强初中语文教学效果[J].传播力研究,2018,2(27):207.
[2]郭玉蓉.浅析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甘肃教育,2018(1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