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锦纯
摘 要:将古诗词和写作思维结合起来,形成有效促进学生文学素养提高的课堂教学,通过课堂的强化训练,真正使学生在诗歌学习过程中提高写作水平,达到以诗带写/以写感诗两者相长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古诗词;写作;思维教学训练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的一座知识宝库,古诗词则是这座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古诗词帯给我们坚定的人生信念、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影响了我们的修身与治学。
一、小诗词,大结构
中、高考作文应当是有着自己独特而完整结构的文章。那么我们的作文应当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构呢?笔者认为可以在作文的谋篇结构上学习古诗词。古诗词虽形式短小,但大都有着独立而完整的结构,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且大都结构精美富有深意。范德巩在《诗格》中说:“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虽然范德巩说的本是古诗词的章法,但稍加灵活理解和运用,就可以用来指导中学生写作。例如,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一首古诗《静夜思》,这是一篇写思乡的文章,却在文章开头用景色引入,这就是一个典型“起”的过程。这个“起”的过程,在不同的文体中内容会有所不同,作用当然也各异。它可以是景色描写、也可以是名言名句、小故事等。其作用或是引子,或是烘托人物心情等,但不管怎样,有一个简短的“起”的过程,作文便不会给人生硬、突兀、缺乏文采的感觉了。如,有的同‘写记叙文,上来便写周末父母和兰一起去XX地方玩,并没有一个"起"的过程,如果作者对当天的天气、周围的景色等稍加描写,作为文章的引入,就会更好了。如:绿草如茵,稚嫩的小草在向春天敬礼,在这个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早晨,父母带我来到了XX地方。这样稍加改动,我们的文章就不会显得突兀、生硬了。当然不同的诗词,结构便多少会有不同。如《江南》一诗,用一条小鱼,在“东、西、南、北”的一游,便把整个江南的秀美、灵动与富庶写了出来。在高考满分作文《绿色生活》中,考生通过描写家乡一条小河,一年四季的美丽、快乐往事,表现了对绿色生活的无限赞美,并在文章快结尾时笔锋一转,写了当下小河的现状,前后对比,结尾发出诘问“绿色生活,如今只能回忆了。谁能告诉我,我该去哪儿寻找?”发人深省。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文章既有“起承转合”的结构起伏,也能从一条小河便写活了整个绿色生活中,寻到《江南》小诗中那条小鱼儿的影子。当然笔者在此并非是说小作者受到古诗词的影响,而是用此来印证,好文章里的好结构往往是相通的。
二、借助古诗词,升华文章立意
立意又叫立主脑,它往往是文章的核心所在,一篇作文的等级的判定,立意往往占有极重的分量。古诗词中包蕴的思想、智慧和感情是无比丰厚的。如,牛顿所说“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我们也可以在古诗词上面发掘深意。如,2007年全国卷(II)中的材料作文⑵,材料讲了歌手丛飞无私捐助的故事。很明显这是一个关于“感恩”的材料,我们可以从多方面立意。这时候我们可以在脑海里搜寻关于感恩的古诗词,诸如“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谁言寸草心,弧得三春晖”、“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很多。对于感恩,如果学生只停留在“报恩”(A对我好,我就对A好)层面上写文章,那立意便没有深度。如果再进一步提升如:A对我好,我对B好,这样就扩展了立意。师长或朋友对我好,我将来也要做师长或朋友一样的人对别人好。那么,是不是这样立意就够深刻和高远了呢?我们来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落花、落叶天然地就会落回到泥土上,用自己的生命去滋润脚下的土地,他们的行为完全是自然而然的。如果我们的感恩也是自然而然的,而不是去报恩、去仿效别人,人人有一颗自发的感恩之心,我们的社会无疑将变成温暖的人间,将会更加和谐和美好。
三、錘词炼句,字字珠矶
古典诗词中的字句可谓是文学中最简练而又富有张力和美感的语言了。我们也可从中借鉴。
第一,可以在恰当的语境中,直接引用或幻化古诗词。此处“幻化”取变化之意,就是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适当地变化诗词的句子,正确与否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够传神。例如,在满分作文《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⑶中古诗词被小作者幻化得如此传神:王维在叹“遍插茱萸少一人”时,将寂寞注入知音好友心中。元稹以阳刚之手书下“白头宫女在,闲坐话玄宗。”道出了那红墙深院里,一个个寂寞灵魂的心声。
第二,有意识地注重音韵美。押韵,又作压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那么我们在中、高考作文写作中用不用押韵呢?答案是肯定的,要用。如上面的满分作文《绿色生活》中便有这样的句子“是的,我的小河和幼时的我,有段共同的生活,那生活满是欢乐,还有无尽的绿色。”“河”、“我”、“色”等就是小作者用的押韵,整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了美感,韵味无穷。
四、妙手选材,巧妙修辞
古诗词在内容选材上往往有独到之处。如,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便告诉我们这样的信息:想家的原因和想家的时间。而在学生的习作中,也有写到思乡的,但大都冗长繁琐且没有抓住典型,令人感受不到真切的感情。而王维思乡时是独自在异地,又逢佳节,相思的真切便跃然纸上了。但更绝的不在于此,还在“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一句,用虚拟和想象的手法,写出了亲人对自己的思念,可谓别开生面,这也是我们可以学习的。此外古诗词中的修辞以及其常用的赋比兴、托物寓意、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也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如,李煜将无尽的愁苦,比喻成东流之水,绵绵无绝期。而贺铸则把愁苦比喻成“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李白的“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巧用“通感”将听觉和视觉贯通,把作者冷落的心境相与苍凉景色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从而更有力地烘托了他去国怀乡的悲愁情感。
五、情景再现,丰盈内容
中学生在写作中往往会遇到不知道写什么,无东西可写的困难。这时候我们不妨想一想我们学过的古诗中是否有类似的场景,如果有,我们试着去还原那个场景,将其变成自己的写作素材和灵感源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等等的各种情感,古诗词中都有其表现的内容和方式,这都是我们的资源。如,写离别的“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等。当我们写到送别和离别场景时,如果遇到不知道写那些内容,不知道如何设计场景时候,我们可以从以上我们能回想起来的古诗词中找到出路。在这里面有把相思送别之意幻化成江水的,有把彼此情意之深比作潭水的,也有通过描写景物来写离别的,我们可以在这些场景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变成自己所要写的内容,这正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
总之,面对古诗词这一灿烂的文化艺术宝藏,作为语文教学者,我们应当鼓励和帮助学生更多、更好地从中汲取写作营养。当然这一切的前提还得是我们腹中要有诗书,所以,鼓励学生们多背诵古诗词乃是第一步。
参考文献:
[1]参见考试吧-http://www.exam8.com/zuoven/zuowen/gao zhong/manfen/201012/1736824.html.
[2]参http://www.5156chlnese·cn/dyzw/show.asp?id=18846
[3]参见满分作文http://edu.qq.com/a/200